浅论我国公共支出决策理念的转换毕业论文(2)
2015-07-13 01:18
导读:2.公共品支出决策理念——财政预算类型的演进路径。公共支出决策理念是政府财政提供公共品活动的导向、观念。公共品由于其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而采
2.公共品支出决策理念——财政预算类型的演进路径。公共支出决策理念是政府财政提供公共品活动的导向、观念。公共品由于其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而采用非市场手段——财政预算供给,相应地,财政预算类型的演进也就体现了公共支出决策理念的转换。历史地看,人类社会迄今存在过“自然经济”中的“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中的“公共”财政、计划经济中的“国家分配”财政。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历了由“家计”财政向“公共”财政的演进,而我国正处于由“国家分配”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之中。
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家计”财政是“朕即国家”的专制王权在财政模式上的体现,专制群凭借个人财产获得的土地经营收入和特权收入,是不受议会制约的财政收入,财政成为着重服务于君主而不是为消费者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是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君主进行较量的过程中作为一种经济斗争手段而产生的。最初表现在课税权上,以后扩大到争夺财政资金支配权上,最后规定征税收入和使用预算都必须经过议会批准,进而演进为公共财政。
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国家分配论”认为,国家预算是国家实行其职能的基本分配手段和有计划地分配国家财力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相应地,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财政分配体系,形成了大一统财政模式的“统、包、大”的特点。实践表明它是缺乏效率的。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建国家预算模式的需要,我国提出构建公共财政。
很明显,公共支出决策理念——财政预算类型的演过路径也是“消费者”指向的。公共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行为和偏好显示困难,非竞争性导致边际成本定价原则失效,市场机制在公共品供求领域失败;公共品在消费上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必须整体供给,要求加总私人对公共品的个人需求,并通过非市场手段——财政预算供给。但公共支出用于满足所有人的消费,同样应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否则将被否定。具体地,“家计”财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阶层的私人财务,其提供的产品是统治阶层自产自用的,很少考虑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必然被否定:“国家分配”财政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政府的意志天然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按政府的指示办,是一种“生产导向型”财政。实际上,用这样的思想来定义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含糊不清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被曲解,无法对它进行检验和鉴别,易造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也确实导致了极大的浪费和效率损失。随着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要求明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建立公共财政。但仅仅从这个层次来理解公共财政是不够的,作为一种财政思想,公共财政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由一个人、几个人或某个领导说了算,而是要由广大的老百姓说了算,财一政支出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上是民主财政、公共选择的财政、公民来表达意愿和进行裁决的财政。因而,公共财政必然是“消费者导向型”财政,目标是公众满意、公众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