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毕业论文(2)
2015-08-06 01:03
导读:还有学者在探讨中提出,由于国债是一种借贷行为,国债规模同时受到政府财政的偿还能力和社会资金供给能力的制约,所以考察国债的数量规模应分为两
还有学者在探讨中提出,由于国债是一种借贷行为,国债规模同时受到政府财政的偿还能力和社会资金供给能力的制约,所以考察国债的数量规模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借贷二者中数量较小的一方决定了国债的最大限度,二是在最大限度下综合考虑政府对债务资金的需求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发行量4.有学者认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关于财政赤字/GDP小于3%,国债余额/GDP小于60%的规定,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起到防止赤字在短期内扩大、保持国债的相对稳定、防范经济风险的作用,因而可供我们参考5.但也有学者指出,以《马》条约中的规定作为警戒线,是一种误解6.文章认为,规定的意义不在于数字本身,而是为了欧共体成员国将财政赤字和债务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3%和60%只是成员国限制线。
上述文章所提及的国债均指内债或内外债,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涉及的国债规模指标外,还应考虑国有银行坏帐和或有债务,把国家综合负债率(内外债与或有债务之和/GDP)作为监控债务规模的主要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综合负债指数,从最大口径数在75%—100%之间来看,我国继续发债的空间已经不大,再通过债务融资用于新的基础设施的余地较小。这与大部分文章所认为的从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看,国债规模扩张还有很大潜力的观点存在差异。
二、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1.国债规模逐年增大的原因。一般认为原因在于:1财政赤字剧增。有学者分析指出,税收收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在非规范性政府收入的冲击下,出现大面积的流失,与此同时财政支出不断膨胀,造成了赤字的连年扩大1.2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国债是赤字的一种弥补方式,从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和举借国债两种方式弥补赤字到1994年后全部以举借国债一种方式弥补,国债发行规模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3国债规模累积效应。国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历年发行额和滚存余额使每年还本付息额越来越大,到1995年后我国已出现发新债还旧债的局面。4强化政府职能的必然结果。为改善经济结构、加大对基础产业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国债发行额增大是财政收入不足时强化政府职能的必然结果2,总之,债务规模趋大是体制转轨时期诸方面矛盾的综合反映3.
有学者着重从国债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弥补赤字是国债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适应深化改革、加强重点建设、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等也是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