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变国家优势为企业优势毕业论文(2)

2015-08-11 01:17
导读: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演变的启示:企业主体地位的上升趋势 现实中国际贸易的这些变化自然引起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回应,事实上,贸易理论就是在响应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演变的启示:企业主体地位的上升趋势
  现实中国际贸易的这些变化自然引起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回应,事实上,贸易理论就是在响应国际贸易现实的挑战中发展演变的。我们从企业主体的角度看待国际贸易理论,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三个阶段的演进: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其显著的特点是无视企业主体的存在,以国家主体定义国际贸易,即国家间的贸易,以国家的差异来解释贸易的动因,致力于探寻的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且将这一优势定型化为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优势,以此顺应国际分工的趋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折衷贸易理论,既看到民族国家存在条件下贸易的原因,又看到企业在其间的重要角色,而且还深入的挖掘来自于企业的贸易利益(规模经济),只是企业规模经济及其公司内部化市场与市场竞争均衡还难以相容,理论上还存在缺陷;现代新贸易理论,从资源配置问题转向经济组织问题,努力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分工的水平等内生化,对企业组织以相当的关注,着力于探讨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的相容性问题,最后通过专业化经济解释了相容性,实现了对既往贸易理论的整合。(注:王玉海.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看企业主体地位上升[J].国际经贸探索.2001(1).)
  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探究贸易利益的产生及其分配。贸易利益的具体表现是同一商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价差,何以存在价差,先是发现商品生产的相对成本有差异(斯密)继而发现商品生产的绝对成本有差异(李嘉图)。尔后更进一步地发现生产商品的要素禀赋有差异(赫克歇尔—俄林)。于是,便主张各国按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优势产业,以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随后而生的“里昂惕夫之谜”揭示了其与国际贸易现实的差距,由此而引发了对贸易利益之源的广泛探讨。于是探究投入要素与出口成功的关系一直是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命题。同时,产业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引起人们的重视,指出“财富本身远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重要”,提出要“保护本国的幼小产业”以发展本国生产力(注: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商务印书馆,1961.)(李斯特)。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传统国际贸易内在地假定以国家为界,以国家为主体进行,以国家的差异来解释贸易的动因,致力于探寻的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且将这一优势定型化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优势,以此顺应国际分工的趋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得出自由贸易有益的政策建议;(2)企业是现成的,其主要的任务是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3)其生产函数的分析也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纯技术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根本上说,是没有把企业看作贸易的主体,其企业理论充其量是一种生产理论;(4)它分析的逻辑是:国家的贸易利益→商品的生产成本差异→生产投入的要素秉赋差异→建立具有要素秉赋优势的产业→以期顺应国际分工趋势→在国际完全市场竞争中实现

上一篇:探讨青岛循环经济发展的层级模式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