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2)
2015-08-31 01:43
导读:首先,由于国际市场萎缩和通货紧缩的影响,30年代前期中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下跌。如果以1926年为基期年,则1931~1936年上海农产品趸售物价指数分别平均
首先,由于国际市场萎缩和通货紧缩的影响,30年代前期中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下跌。如果以1926年为基期年,则1931~1936年上海农产品趸售物价指数分别平均下降19%。以1930年为基期年,则1931~1934年上海五谷类趸售物价指数分别平均下降34.03%;纺织原料类同期指数分别平均下降18.7%,豆及籽仁类同期指数分别平均下降16.2%,茶叶类同期指数分别平均下降4.75%(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虽然豆及籽仁类、茶叶类1930~1934年指数平均下降幅度不大,但1931~1934年下降幅度却非常剧烈(该时期世界经济大危机才波及到中国),分别下降30.03%和44.89%。上述农产品下降幅度是按上海市场趸售物价指数计算的,而内地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远比上海市场大,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该时期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比费维恺教授低估的25%高。据刘佛丁教授估计,1931~1936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44、192、154、131、147和156亿元,稻麦等28种作物净产值分别为121、119、99.5、89.5、102和131.5亿元(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27、234、6、126、67、29、126页。),中国农业总产值和稻麦等28种作物净产值30年代前期下降最大幅度分别达113和31.5亿元,由此可见30年代前期中国农业总产值幅度下降之大。虽然导致农业总产值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农产品价格下跌,因为同时期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没有非常剧烈的下降。
其次,30年代前期,由于洋米、洋麦、洋面、棉花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导致同类国产农产品价格下跌。据统计,1930年进口大米1900余万担,1931~1935年分别进口1074、2138、2005、1072和1106万余担,同时期小麦进口数字分别为2273、1508、1771、769和861万余担。(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大量进口的低价洋粮压低了国产粮价,例如上海市场上国米虽然多于洋米,但由于洋米价格低于国米,因而国米价格决定于洋米价格,而洋米价格又决定于西贡、仰光等地市场的米价。不仅如此,上海米价又影响江西、湖南、安徽米价,其中,因为安徽离上海较近,所以洋米价格对安徽米价影响尤大。1927~1934年上海国米价格与洋米价格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