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职称论文
王稼琼、绳丽惠(1999)等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有:激活中小企业,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度与机制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黄鲁成(2000)则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抽象为协凋功能,催化功能,化险功能和解惑功能。
顾新(200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有三大功能,一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持久竞争优势;三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使后进区域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势跨越技术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赶上或超越先进区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柳卸林(2003)则从宏观层面概括了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框架,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来源。
(五)、大学、政府、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虽然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但大学、政府和中介组织在这一系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乔颖、王永杰、陈光(2002)认为,从知识创新来看,研究型大学处于知识生产的核心;从技术创新来看,研究型大学是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重要机构之一;从知识传播来看研究型大学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传播组织。因而,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表现为是人才的培养者,是新技术的提供者,是知识的生产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动者和9浮化器,是科学教育、继续教育的中心和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从国内外实践证明,要建立利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政府和中介机构在其中起了重要桥梁作用。在中国,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既是创新活动规则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地方政府介入区创新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对地方资讯的熟悉度,可节约创新活动成本;二是市场(中国)的不完善,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介入区域创新活动;三是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也促使地方政府介入区域创新;四是地方企业的弱小,也促使地方政府介入区域创新(何淑明,邹小春,2002)。在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现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提供政策支持系统,包括激励政策、引导政策、保护型政策和协调型政策,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何淑明,邹小春,2002);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政府的任务是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增加地方政府对R&D投入,建立技术、知识与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扩散和运用,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政策(李京文,叶裕民,2002)。国外,培育区域创新系统,需要政府利企业之间建立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主要通过中介组织的间接渠道进行,德国在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二大功能:沟通粘结功能、咨询服务功能、协调重组功能,可极大地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彭纪生,2000)。政府与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谁重谁轻,还要依据当地实际而定。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中作用大些,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作用大些,从发展趋势来看,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中作用越来越大。
(六)、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柳卸林(2003)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有五个关键因素: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结构体系;一个开放的、可利用全球利国内各种资源的知识获取体系;一个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创新体系;面向创新管理的政府工作方式;适宜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仝允桓(2004)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育创新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大量创新型企业的衍生、成长和壮大。培育创新主体的工作重点是培育创新型企业。二是构建创新网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思想、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产、学、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有利于知识、信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网络。二是完善支撑体系。包括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风险资本筹集与运作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四是强化创新机制,包括创新资源配置机制,风险投资融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合作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