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2)
2016-01-30 01:21
导读:(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列倒数第4位。中国享有医疗卫生保
(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列倒数第4位。中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占15%,主要为城市居民,而近85%的农村居民没有医疗卫生保障。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为88.1万,每万人拥有11.6;城市拥有350.9万人,每万人拥有64.6;农村乡镇卫生院有病床66.9万张,每万人拥有8.8张;城市为259.8万张,每万人拥有47.9张。从近年的统计来看,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并没有加强,2000年农村乡镇卫生院共计4.9万个,到2004年减少为4.2万个,减少14.3%;2000年农村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6万、病床73.4万张,到2004年分别减少了14.1%和8.9%。2001年,新生儿死亡率城市为10.6‰,农村为23.9‰;城市婴儿死亡率为13.6‰,农村为3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为16.3‰,农村为40.4‰;农村比城市高出一倍以上。城市孕妇死亡率每10万人为33.1,而农村为61.9,农村比城市高出一倍甚至近两倍。
(五)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1.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差异。中国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000年底,城市老年人的养老覆盖率达到70%以上,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覆盖率不到4%。这不到4%的人口还是将原来在城镇
就业时获得的养老保险带回农村的非农业人口。到2007年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 171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1 846万人。这意味着,全国的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与养老保险无缘。
2.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异。在中国,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和保障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限制。2004年,全国有1 206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占全国县级单位总数的42%,其余的县(市)还是通过救济的方式进行救助。虽然国家财政对农村最低保障体系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农村低保水平还远低于城市的水平,1999年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率大约是农村的2倍,到2003年扩大到最高峰,将近9倍,到2006年下降到1.8倍;这八年来,城市低保人数增加了742.5%,农村仅增加了499.4%,而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从2005年起才有了大幅的提高,达到825.0万人。2007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这标志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要覆盖全国所有农村地区,农民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将最终建立,到2007年末,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 452万。 上述问题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其解决又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开始对农村实行了直接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农村的公共设施状况、财政投资水平等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改善,农民也逐渐享受到了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但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大的工作要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消除城乡差别,给予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经济制度是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根源,它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由于户籍问题,农村人口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方面,不能享受同“非农”人口同样的待遇。我们认为,政府消除“二元”经济制度只是给予农民国民待遇的第一步,还要采取切合实际的举措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国民待遇,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各级政府应该真正做到关心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维护和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政府业绩的重要指标。统筹城乡发展,给予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多关注。政府应该像经营城市、发展工业一样经营农村、发展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