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2)
2016-08-15 01:22
导读:4.中国奉行的外交路线和不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程度较低的主观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
4.中国奉行的外交路线和不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程度较低的主观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区域经济合作是自身实力的反映,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加深区域经济合作。(2)中国实施有限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体制,一定程度制约了参与区域合作组织程度。(3)中国一直强调奉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对参加国际多边组织,尤其是机制性较强的地区组织,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也导致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较低。
总之,以上分析原因比较复杂,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地区是亚洲,而最主要的地区是东亚,此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难度非常大,而且各国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二、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应采取的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具体对策如下:
1.加快发展力度,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自身拥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强的竞争力,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时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根据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调查评比,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中,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名列前茅,中国虽有很大进步,从第36位提升到第29位,但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还落后于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结构不完善,生产技术落后,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并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整体经济的实力,提升我国产品的竞争力,缩小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体制和经济水平上的差距,更好、更有效的参与国家区域经济合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认真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应当看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我们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才能把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我们也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更新的产业,才能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要贯彻多元化方针,在继续扩大欧美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亚洲、非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组织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到这些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3.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战略。我们要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比较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利用国际资金和部门间的联系效应,促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推动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开发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大发展的时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