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农村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定位(2)

2017-01-19 01:01
导读: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可取代的作用,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一旦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可取代的作用,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一旦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3]。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个体和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性任务也会得到较为妥当的解决。   三、民俗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1.民俗文化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伴随着集体经济的弱化,文化建设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花鼓剧团解散、电影院拆迁等等一系列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流失使得农村文化日益贫乏。好在信息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延伸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接触到外界的信息获得文化的给养。但是单纯的一家一户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信息不足以扩大繁荣农村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必须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农民爱听爱看的文化才会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民俗文化因其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很自然的承担着这样一个功能。在辛苦劳作一天之后,茶余饭后,闲来无事的人们凑在一起,三五成群,谈天说地,对酒当歌,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情,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
  2.民俗文化是培养社会认同感和信任感的桥梁
  民俗文化是千年积淀的产物,是共同心理素质的积淀和综合。中国虽然地域广袤,“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是在风俗的细小的差异上仍然可以反映出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从古至今,同乡情结都是身在异乡之人的重要寄托。俗话说“出门靠朋友”,这些朋友就包括自己的同乡。“万里他乡遇故知”也被古人称为人生三大喜事之一,漂泊在外的人对于同一省市出来的乡亲格外亲热也格外信任。现如今,社会流动性加强之后,这种依靠共同地域和民俗联系起来的同乡关系显得格外明显和重要。各种形式的同乡会的建立则是这种心理和文化认同感的集中表现。同乡会的建立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增进了同乡之间的感情,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和信任的桥梁。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民俗文化是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民俗文化是民间百姓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最本源的群众文化,可以称其为草根文化。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会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延续下去。它融洽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和生活流程中,存储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结构中,具有无形的凝聚力[4]。作为一种群体性创造的结晶,这种经过群体活动约定俗成的文化模式和行为准则把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联系在一起。
  民俗文化虽因地域不同而差别各异,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注重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决定了生活在共同民俗文化区域的人有着较强的凝聚力。民俗文化所倡导的和睦相处的行为操守和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外部制约的作用。民俗文化独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俗文化流传的越深越广,其凝聚力越强,向心力越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民俗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之下,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返乡成为了新的待业人员,他们和本地的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相比,一无土地,二无工作,三无保障,成为新的“三无人员”,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大。这些农民工回乡之后的安置问题则成为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一方面要使返乡农民工克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内心安定,另一方面要尽快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要实现返乡农民工尽快就业有一定的难度,但就业问题不解决,生存就没有办法保障,更不用谈社会稳定问题。如何短期内稳定返乡农民工以寻求缓冲期内化解不稳定因素则是各级政府要考虑的重要民生话题。笔者以为,稳定回乡农民工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村委会的安慰化解其心理落差,另一方面要靠农村的各项社会规范的潜在约束力教化和制约其行为,避免返乡农民工急躁心理甚至是过激行为的不良影响。各项社会规范的制约少不了本地村规民约、民风民俗,只有这些被当地人普遍认可的治理规则才能在本区域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只有从上述几方面准备才能把潜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十五”期间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