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人民币贬值的可行性(2)

2017-07-08 01:09
导读:上述步骤应作为人民币汇率下浮的第一阶段,在香港市场消化适应之后,鉴于亚洲国家 30 %~ 75 %的货币贬值幅度对我国形成的出口竞争压力,人民币有

  上述步骤应作为人民币汇率下浮的第一阶段,在香港市场消化适应之后,鉴于亚洲国家 30 %~ 75 %的货币贬值幅度对我国形成的出口竞争压力,人民币有必要再次贬值。因为第一阶段的下浮仅是取消出口退税的自然结果,对于促进出口并无任何作用。东南亚国家至少还需要 2 ~ 3 年时间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摆脱危机,我国也同样面临着深化政治经济改革和振兴经济的艰巨任务,包括对外贸经营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面对当前我国国内的经济困难,出口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必须大力加强。这是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通货紧缩、居民储蓄倾向的加强以及事实上仍很严格的外汇管制,完全可以将汇率贬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国内有观点认为,从目前外汇供求状况看,我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外贸顺差较多,不存在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汇率的形成并不单单取决于外汇供求关系,同时必须考察出口的微观效益以及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受到政府的有力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而且现存的外汇交易市场也远非完善和有效。因此,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汇率仅仅体现了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的表象,而实质上则是反映了政府的政策意图,即担心贬值会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影响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中国希望以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为代价,塑造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问题是:影响一国出口竞争力的是实际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现在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已严重高估。ε =EP * /P  (ε:实际汇率, E :名义汇率, P *:外国价格水平, P :本国价格水平)  为方便起见,以 1994 年 1 月人民币汇率并轨时的官方汇率为参照物,当时名义汇率为 1 美元兑 8.68 元人民币。 1994 ~ 1996 年间,国内物价在始于 1992 年的经济过热的惯性作用下,保持上升趋势。虽然 1993 年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奏效后,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整个这段时期物价总体涨幅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减少,外汇出现供大于求,名义汇率稳步下降(目前名义汇率为 1 美元兑 8.28 元人民币),因此 1994 ~ 1998 年五年间,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的实际汇率高估约 30 %,而对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际汇率高估了 45 %以上 [12] 。这一情况以及 1995 年中以来出口退税迟滞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我国出口竞争力急剧下降,出口效益不断滑坡。  目前的出口现状绝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 " 外贸出口增长放缓,但仍在增长,表明外贸仍具潜力 " 。事实上,由于国内政企关系远未理顺,以及司法实践中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国内商业信用严重倒退,国内贸易的风险远远高于国际贸易的风险。因此,外贸企业为维持经营并回避国内商业风险,不惜竞相降价以保住有限的海外客户和市场。但另一方面,外贸公司由于资产相对较少,承担这类经营亏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从一般意义上说,危机所带来的国外大幅度压价,对外贸公司的影响远不如对生产企业的影响巨大。如果前者因出口成本过高而不接定单,则直接造成生产企业的库存增大。后者最终不得不低价亏损销售以回笼资金,造成银行呆坏帐上升。   1998 年 8 月,外经贸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召开银贸协作会,制定了若干促进外贸出口的措施,其中一条规定: " 对于有定单、暂时亏损的企业,只要具备还款能力,即给予封闭贷款。 " 这表明政府十分担心出口下降从而导致国际收支恶化,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以及偿还外债的能力(预计 1998 年将偿还外债本息 400 多亿美元)。一些地方为了实现 " 保八 " 的目标,不惜一切扩大出口,这种以政治动员的方式盲目追求出口增长的做法,正在产生严重后果:扰乱了海外市场的秩序和供求平衡,加剧了未来出口的困难;同时,国内企业亏损加大,财政支出超计划增长,银行呆坏帐增加。还有学者主张以全面地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达到实际贬值的效果,这不仅在财政上无法做到,而且再度提高退税率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因此人民币贬值势在必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贬值是否会出现一些学者所断言的一系列后果呢?  首先,贬值不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充其量只是轻微的通胀。几次降息后,国内储蓄仍节节上升,表明居民对未来预期悲观,不敢亦不愿投入消费。人民币贬值后,即便居民想方设法套取外汇,也不过是从一种形式的储蓄(人民币)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储蓄(美元)以图保值,仍然不会去大举消费。何况,这种套购属于非法的黑市交易,受到政府的打击和监控。持有外币者同样也需要保值,故其交易量有限,而且很可能经常是 " 有价无市 " 。目前的情况不同于 1988 年,那时一方面市场短缺;另一方面,居民购买力虽不强,但不存在对正常工资、奖金收入和企业破产、失业、社会福利、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担心,因此敢去放心大胆地抢购,从而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现在总的情况是供给远远超过需求,形成买方市场。虽然有效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但这是另外一回事,属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出口占 GDP20 %这一角度看,总供给大于国内需求至少 20 %以上,因而除了 1/5 的产品出口外,国内仍积压大量产品卖不出去。 1997 年中国 GDP 达 7.47 万亿元,而累计库存积压超过 3 万亿元。生产大量过剩,居民前所未有地丧失了就业安全感,购买力大大萎缩。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也使得总体购买力下降。严重通胀缘何而起?只有一种情况,即出现银行支付危机,老百姓产生心理恐慌,大量抽逃挤兑,而现金放在手中并不安全,于是就抢购各种动产,从而引发严重通胀。   人民币贬值后,只要不发生银行支付危机,至少在相当时期内,居民对政府还是有信心的。 5 万亿元的存款即便有所下降,对国家也未必是件坏事。从前一阶段四大专业银行争购财政部特种国债即可看出,银行面对不断增长的储蓄压力和经营状况日益不稳定的企业,贷与不贷难于决断,故 " 惜贷 " 现象严重,经营收益不够稳定。购买国债反倒可以确保无虞。如果此间国家再次降息,等于又增加了银行的收益。况且,人民币并不能自由兑换,因此不存在境内外投机者大量沽空的可能。从 1998 年 9 月开始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打击走私、骗汇活动中可以看出,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之下的法人犯罪是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的经济犯罪主体,个人犯罪不到 10 %,因此,只要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法人犯罪,就足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  其次,有学者认为,一旦贬值,居民手中的人民币就不值钱了。问题是人民币的价值取决于其国内购买能力,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是在境内而非境外,不会变成外国的购买力,故同样面值的人民币只要能买到同样多的国内产品,它的价值并未改变。单纯从汇率角度纵向地比较某种币值并不科学,汇率只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是 "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汇率。日元贬值后,日本国内既未产生通胀,也未出现居民购买力的下降即为证明。甚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按购买力平价学说( PPP ),人民币汇率应在 1 美元兑 4 ~ 5 元人民币之间,以此证明现行的汇率足以支持出口增长。姑且不论世界上无任何国家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本国汇率,仅仅从出口的实情考察即可知,若按此确定汇率,我国产品将彻底丧失竞争力。汇率的确定系多种市场因素综合决定的,包括从进口商到批发零售环节的销售渠道长度、关税、运费、佣金等等。  有观点根据有关国家货币贬值后出口值并未增加来怀疑人民币贬值的有效性。但关键不在于出口金额的增加,出口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因为货币贬值往往导致出口单价下降和出口数量的较大增长。而以美元折算的 GDP 同样下降,这就使得出口所占 GDP 的比重有所提高,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假定以 EX 代表现在的出口额, G 代表 GDP ,假定 EX=20 % G , EX ′代表贬值后出口额, G ′代表贬值后 GDP , n 代表贬值幅度, E 代表现在汇率, E ′代表贬值后汇率( E ′ =E(1 + n) ), C 代表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单价(为方便起见假设的加权平均单价), Q 代表出口数量, C ′代表贬值后出口单价, Q ′代表贬值后出口数量:  假设前提:
上一篇: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