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综述(2)

2017-08-07 01:11
导读:城市群的概念则最早于1957年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城市发展时提出,其以Megalopolis来表述城市群的概念,戈特曼发现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发

  城市群的概念则最早于1957年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城市发展时提出,其以Megalopolis来表述城市群的概念,戈特曼发现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发达程度和集聚程度使得传统的农村和城市的概念已经难以描述其特征,另外这一城市区域的界线已经超越了行政区划,故以认为城市群应作为美国东北沿海独一无二的城市化区域的名称,城市群并非是过分膨胀的单个大都市区或多个都市区的简单的量上的组合,而是有着质变的变化的全新的城市群体的有机整体,具有与其他城市现象所不同的本质特征。
  姚士谋在其编著1992年的《中国城市群》中,将城市群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和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张京祥在《城镇群体组合空间》中则认为:城镇群体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密切社会、经济、生态联系而呈现出群体亲和力及发展整体关联性的一组地域毗邻的城镇。
  作为中国现今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的两个主要理论,都市圈和城市群都致力于城市体系的研究,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以往学者们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认为城市群等同于都市圈;认为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低于都市圈或认为数个都市圈构成一个城市群,二者是从属关系;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分别代表日本和美国的城市体系发展模式。近几年,学者通过不断总结研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关系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两者即非等同也非从属关系,应该看作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区别。   一是空间形态的差异。都市圈一般为单核心都市圈,但也有双核心都市圈,主要以点—线—圈式的空间结构布局。点指城市,线是连接各点的交通干线,圈则是依据受中心城市影响的大小和距离中心城市距离的远近划分的核心区、边缘区,这类区域呈圈层式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周围。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则比较不规则没有都市圈的层次分明,具有明显的多核心结构,城市群的多个中心城市沿轴线分布,在各中心城市之间存在很多过度带分布有许多农业经济,没有清晰的分层结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是发展动力不同。都市圈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在最短的空间距离内实现供给规模与需求规模的对称,这实际上是规模经济的第四个层面,故都市圈理论的发展动力是规模经济,这里的规模经济不仅是供给方面的规模经济,更是空间范围所集聚的需求的规模经济,都市圈报酬递增来源于短距离内供需对称所带来的最低运费。而城市群理论,集聚不仅产生规模经济,更主要是创新活动。高度集聚使城市间各种流的快速流动,利于创新,为城市群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城市群中城市主要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是发展定位窘异。都市圈经济趋向于内向型经济,各都市圈相对独立,在都市圈中集聚了一套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完整的制造产业体系,供给规模与需求规模在都市圈层面对称,故以圈内贸易为主。相比而言,城市群则属于外向型经济,通过其枢纽功能连接带动周遍区域,以其孵化器功能推动群内创新对其他区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城市群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发展的枢纽,是连接国家内部网络和国际网络的枢纽,它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不局限于城市群内部,而是决定着国家的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另外,城市群主导带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体系理论历经从早期主要致力于空间组织结构研究,着眼于单个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单个城市及其腹地纳入同一体系加以分析,以指导城市建设为主要目标。到在50年代以至60年代的“计量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分析手段得以迅猛发展,经济学家在新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将城市体系研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将城市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以此带来的对区域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将城市体系研究由微观状态引入宏观分析框架,不在单纯致力于单个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而是从城市间协调发展入手来思考城市发展问题。进入90年代,伴随区域经济学的不断分化以及城市体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体系理论在多元研究目的引导下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中期的宏观研究范畴回到微观框架下,侧重于不同要素流对区域的影响。由此可见,城市体现理论有着同以往所不同的非线性的波浪状的发展方向,其各时期的发展受当时的社会经济目标约束,在不同的目标下理论研究将向着不同方向发展。故下一阶段,理论研究将向何方向发展还很难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将向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进步,以次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
上一篇:当前就业形势与热点问题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