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城市意识及对川渝合作的影响分析(2)

2017-08-08 06:57
导读:二、成都的城市意识及其经营 严 艳:城市意识及对川渝合作的影响分析成都有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一直是中国西南重镇。不管在文化、政治、商贸方面

  
  二、成都的城市意识及其经营
  严 艳:城市意识及对川渝合作的影响分析成都有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一直是中国西南重镇。不管在文化、政治、商贸方面,它的基础都相当深厚;成都文明的休闲之城,人们生活节奏缓慢而有序,尽情享受着文化商业古都里浓郁的儒商氛围;成都所处的四川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1%,而工业产值只有重庆的一半。成都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乐土之邦”。每一个成都人都在全力打造中国的休闲之都。所谓“休闲”二字听起来没有一点城市经营的味道,实际上,它是采用亲切自然的语言让你产生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认同感。在“休闲”背后,更凸现了在文化、旅游、餐饮、科技、贸易的经营手段。这里的城市广告语是“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围绕这一城市定位,政府请来了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城市广告片。[6]从历史文化与科学人文精神这个角度来讲,成都较之重庆最突出的优势也就在于它浓厚的文化背景。
  
  三、重庆的城市意识及其经营 [7]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尽管有55%的农业人口,但重庆从来就不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工业26个大类重庆都有,汽摩、仪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方面,重庆历来也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所以重庆更应算是一个门类非常齐全、工业化程度也非常高的城市。在经济建设方面,重庆喊出“一城两翼,建设三大经济区”的口号:主城9区建成“都市发达经济圈”,西部建立“渝西经济走廊”,东部建设“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三个经济区域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推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8]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具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的城市。直辖后,重庆以交通为重点,依附“山城”、“两江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山水园林城市、光彩工程、8小时重庆、半小时出城等市政项目。[9]今天,戴着直辖市帽子的重庆是一个省的身体。这一点注定重庆是中国城市的唯一。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和一体化速度要比所有的中国城市更滞后、艰难,但从优势讲,重庆的发展腹地是广阔的,它可以利用8.24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成为世界城市第一。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优势变得尤其显眼——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开放、奋斗、活力、创新”的重庆必定会成为中国地图上光亮的一点,与成都的相比也因为直辖变得更为显眼。   四、成渝城市意识的比较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两座城市的意识与血性有着天壤之别。重庆气候闷热难耐,常年不见天空的模样,成都却天高云淡,气候宜人;重庆是山城,尽管曲径通幽却难以行走,与“一马平川”的成都形成鲜明对比;从性格而言,重庆人雷厉风行,爽直率真,而成都人平和儒雅、恬淡内敛。
  这些迥异的背后其实就是城市文化的悬殊:成都是商业文化城市,重庆是工业经济城市。双城都竞相争夺“长江上游经济区中心”,凭借的就是坐拥的丰富自然及再造资源。成都有良好的经济制度环境,文化品位较高,传媒业发达,是中国四大传媒中心之一;重庆是资深却年轻的工业型直辖市,矿产资源、交通条件俱佳。因地势和气候原因,在生活节奏上显得忙碌快捷,工作风格干脆爽直,讲究效率。简而言之,成都凭的是老练和成熟,重庆拼的是年轻和创新。
  成都和重庆,它们具有独特的城市意识。而这两种不同的城市意识不应该成为盲目竞争、排斥甚至抨击的理由。两种城市意识同宗同源,唇齿相依。成渝两地的人民应该更好地利用这种求同存异的意识和文化,促进双方在各方领域的积极合作,不应由于历史留下的文化、意识不同而丢失互助互进互荣的机会,这既不符合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也不顺应时代的潮流。
  
  五、成渝城市意识差异对川渝合作的影响
  四川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强大的媒体力量;重庆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便捷的黄金水道,有勤奋的劳动人民。地域范畴的同属同源,城市人口、经济总量的接近,双城之间资金、人才、观念的频繁沟通与流动,交通的便利都足以使两城对比成为两座城市市民经常的谈资。竞争与挑剔,都在有意无意的不断对比中产生。于政府而言,对合作和竞争更感兴趣。正因为共享巴蜀文化资源,川渝依靠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密切联系的经济关系,因此两地把在地区结构、经济功能方面的互补性转换为双方合作的基础。长江上游经济区下的两地合作利用共处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建设“三组团一轴线”城市经济带。“三组团”即成都组团,主要指成都市区及周围城镇;重庆组团,主要指重庆市区及周围城镇;内江、自贡组团。“一轴线”是指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呈点状分布的城镇。成渝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个城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社会文化活动和经济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补,形成互融的要素市场,并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发展。川渝利用城市意识作为合作点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进一步研究川菜制作手法,将现代烹煮手艺及科学的膳食搭配融入独具一格的菜系,打造出更具价值的饮食品牌;两地联手,向全世界推介川剧等文化资源;将两地拥有的旅游资源通过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整合成跨省的旅游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游客,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川渝既要合作,也需要良性竞争。根据两地产业等方面的差异性,强化城市间的分工作用,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而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两个点”。成都、重庆以及周围的城市群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合作。切勿忽视自身优势,进行盲目的比对。
上一篇:旅游购物市场的产业组织学分析(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