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2)
2017-08-09 04:38
导读:对“大中小循环”三个层面减量化的最适量 ,都需要引入计量模型来确定。如,大循环层面(区域及社会),初步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减量化的最适量,并
对“大中小循环”三个层面减量化的最适量 ,都需要引入计量模型来确定。如,大循环层面(区域及社会),初步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减量化的最适量,并用最适环境影响量PI来替代,解释变量有:人口变化量PV,环境意识水平EL,单位GDP的环境影响I;循环经济制度CS(虚拟变量),循环经济技术普及率CT[4].
PI=f(PV,EL,I,CS,CT…) E
限制条件:福利水平≥当前福利水平
对减量化的“最适量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可促使我们分离出关键性的因素,并以减量化的最适量作为基本前提和假设,寻找到各个层面推进减量化的最优方法和途径。由于对减量化的统计数据还不完善,上式仅是减量化最适量的概念模型[5]。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般经济理论认为,仍处于前工业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很难像工业国家或地区一样,实现总产值的高增长率和人口平均产值的高增长率。其主要原因是初期的人均产值水平太低及增长率过低而引起的起步过程的持续滞钝。同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一旦选择了某种路径,就意味着将长时期地锁定在这一路径上,即使在路径以外存在其他更有效的路径,因为存在转换成本,要想改变路径也绝非是容易的事。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合理,人口素质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缓慢,信息不畅,观念落后等,形成了特有的低水平发展路径,要成功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找到并推行一种经济效益好,交易成本(转换成本)低的经济发展模式[6]。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在使先天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下降,生态不断脆弱化。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遏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经济仍然落后,传统经济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即使暂时恢复也还会再一次遭到破坏。所以必须创新发展战略,必须研究新的发展理论模型。根据前面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循环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和谐度(CM)= 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环境的正外部效应(生态环境建设)/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环境的负外部效应(循环经济建设)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循环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7]。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可持续发展的
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层面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重建等各个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目的是促进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和生态重建并重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之路。
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和完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得到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必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发展经济中应该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升级,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形成互动协调发展机制,稳步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