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经济学的重大发展(7)
2017-08-21 06:17
导读:进入50年代以后,数理经济学的基础由微分转变为集合论等新的数学工具。在这种转变中 ,影响最大的首推阿罗的《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该书的主
进入50年代以后,数理经济学的基础由微分转变为集合论等新的数学工具。在这种转变中 ,影响最大的首推阿罗的《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该书的主题是社会选择理论 的公理化,但在其研究过程中,运用集合论技巧,为一般均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此 外,G·德布鲁、L·麦 肯尼兹等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德布鲁的《价值论》(1959),对这一时期集合 论在经济均衡理论中许多方面的作了高度,堪称“经典”。
从此之后,为了无情地追求严谨性、普遍性和简洁性,经济学走向了公理化、形式化和数 学化的不归之路,数学化几乎深入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于出现数学与 经济学相互促进的螺旋式发展。经济理论的数学性质逐渐地吸引着数学家,他们反过 来使经济学更具有数学 性质。这种倾向遭到经济学界以“过度数学化”为名的批评,甚至一些数理经济学家也对 某些倾向作出严厉的批评。当然,这类批评并没有阻止经济学数学化的不断大量涌现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数学方法在阐明问题、检验推断错误方面非常诱人,虽然这些工具的 力量极其抽象性很容易 导致对它们的误用。
3.3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之中
在学家中,最早清楚而全面地认识到必须考虑到经济行为者之决策的“互动”性质的 是奥斯卡·摩根斯坦。在《经济论著》(1928)一书中,他开始考虑少数权势人物的行为 能够均衡结果的情形。不过,对经济学开始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他与冯·诺伊曼合 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 为》(1944)。他们的目标是想为理性的决策者之间的策略互动过程提供一种数学化的一 般。虽然他们没有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但其方式成为随后人们遵循的原则:把一个经 济描述为一个博弈,找出它的博弈论解,然后再对这一解作出经济学意义的说明。在 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 的贡献的基础之上,约翰·纳计(1951)引入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分,并为非合 作博弈提出了被后人命名为“纳什均衡”的一般性解概念,从而为博弈论奠定了基础。哈 萨尼(1967-1968)把拓展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从而为理性行为的分析和信息经 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但在70年代以前,博弈论只是互相熟悉的小圈子内人单独关切的问题,之后,才开始渐渐 为经济学家所熟悉和掌握。确切地说,博弈论真正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并被视为经济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博弈论的运用包括不完全竞争、市场均衡、 谈判、产品质量、保险 、委托──代理关系、歧视、公共物品等微观领域,并且已扩展到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 理论等等。有些经济学家还利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合作、利他主义、信任、惩罚、报复 之类的现象,力图探讨规范、制度如何产生的棘手问题。更有甚者,试图以博弈论语 言重建整个微观经济学 。
可以说,这一切标志着经济学一个新的开始。传统经济学个人行为时总是假设价 格给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价格来间接地完成的。引入博弈论以后,经济学已经 可以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直接的研究,从而使理论更贴近现实。特别地,博弈论 表明,如果我们要达到 某种目的,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这样才可能实现个人理性与集 体理性的一致,从而彻底重塑了K.J.阿罗和G.斯蒂格勒在60年就率先引入微观经济学中的 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分析基础,引发了一场“新信息经济学”的革命。其中,“机 制设计”、“委托── 代理问题”、“契约理论”、“道德风险”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的前沿论题。借助于博奕 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经济学家已进入到新古典、消费者、市场和其他“制度” 的“黑匣子”里面,并努力理解这些经济机制的内在功能。
结语
回顾本世纪经济学的,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经济运行有了较好的理解,增强了如何 管理经济这样一种信念。至少一部分本世纪发展起来的观点,将永久地改变所有经济学家 和实干家思考和讨论经济行为、经济政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