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民歌《飞歌》及其在非原生态音乐作品(2)
2013-05-19 01:08
导读:这首乐曲的 非常统一,其中比较强调主音与下属音即徵音与宫音之间的关系。这是由《飞歌》本身的旋律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就造成旋律的风格既活
这首乐曲的非常统一,其中比较强调主音与下属音即徵音与宫音之间的关系。这是由《飞歌》本身的旋律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就造成旋律的风格既活泼又淳朴,既抒情又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很适合做各种展开。
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作于1979年。作品是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大型套曲。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奏鸣曲式)。序奏主题由《飞歌》略加变化,加花发展而来,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概括了全曲的精神气质。
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复三部曲式)和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回旋奏鸣曲式)也以不同的具体手段体现了《飞歌》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部作品来看,《飞歌》主题始终占据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时并且起着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乐曲要表现的“山林”形象更加明确、清晰。《飞歌》常常是片断的使用,但也许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貌似“简单”的《飞歌》本身隐藏的巨大内涵与作曲家杰出的创造能力的结合形成的。
四、原生态与非原生态《飞歌》之间的关系 不论是原生态的《飞歌》还是以前面所举两部为代表的非原生态的运用《飞歌》素材写成的成功作品,都是人类音乐的精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有着强烈的性。实际上,“不具民族属性的音乐目前在世界上还不存在”。“随着东方
音乐学界的崛起和第三世界人民的觉醒,当前新的倾向是把欧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等)也看成是民族音乐中的一类。”这已从根本上否定了“欧洲音乐中心论”。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为了丰富,而不是取代。“如果把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都搞成一个模式,变成一种风格,那将不是人类音乐文化进步的表现,而是人类音乐文化衰退的象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正因为陈钢、刘敦南在这两部音乐作品中保持和发扬了强烈的民族性,才使它们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是不应陷入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的束缚之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当代各国多数民族音乐学工作者极力倡导的健康、积极的音乐价值观念,但在“研究传统音乐事象如何适应现代音乐生活需求时”,“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可能会与各民族传统音乐永远处于变革和发展的动态观念相抵牾”。因此,“音乐事象本体那种活生生的具有动态生命意义的储存,应该是人类通过研究、设计和创造等,使这一音乐事象与生存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相协调和相适应的关系”。显然作曲家必须对原生态的民歌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使其赢得更广泛性的受众。这就需要在保持一些音乐要素重要特征的基础上,在另一些音乐要素方面进行彻底改造或增加新的手法,如曲式的变化、有民族特色的和声的加入等。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欧洲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而使其具有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趋向。而且同时,这一切手法的结合都是有机的、自然的。
在保护传统音乐遗产的同时,积极地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既使音乐作品的数量甚至品种得到了丰富,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双百”方针的要求。《苗岭的早晨》和《山林》的成功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李惟白.苗族传统音乐[G]//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377-1420.
[3]李惟白,吴荣发.苗族音乐[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
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 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51-454.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4]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K].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5]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M].济南:山东出版社,1987.
[6]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7]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8]宋运超,朱显碧.苗族音乐史[G]//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1144-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