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欣赏课的探索(2)
2013-10-20 01:52
导读:音乐欣赏课借助多媒体的配合,通过丰富的视觉和优美的音响,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也开发了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同学们运用形象思维去展开
音乐欣赏课借助多媒体的配合,通过丰富的视觉和优美的音响,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也开发了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同学们运用形象思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迈向全面提高素质能力的航程中,架起了快速前进的桥梁。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快乐的在艺术殿堂里成长,从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同学们的心灵,不断增强了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 坚持德育渗透的音乐教学原则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要
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内容,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因此,教师在选材认定、撰写教案中,既注重适应中学生欣赏口味的音乐题材,还要把有助于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操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音乐作品内容,包括见义勇为,爱心救助、无私奉献等健康向上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列入到教案中。使中学生从心理、生理诸方面都得到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
(一)选择颂歌
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老师范唱后,要求大家在认真看完多媒体播放的专业团体的合唱及歌伴舞的表演光盘后,大家分别来讲述对该歌曲的理解,看完光盘,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涨,都争先恐后的愿意表现,而且讲得生动形象,有的说歌曲音乐非常带劲;有的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不要忘恩负义,大部分同学说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不忘记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以及我国三代领导人开辟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率领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通过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欣赏《春节序曲》:欢天喜地的锣鼓,拉开了新春的帷幕,扭秧歌,放鞭炮,人们沉浸在欢乐中。老师问:“你们愿意过年吗?过年的时候人们都在干什么?”学生说:“愿意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拿到压岁钱,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尽情地玩,可以不写作业,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接着欣赏作品,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老师准备好道具,如灯笼、对联,气球、擀面杖,面粉(用纸代替)、鞭炮(仿制的)等。让学生到讲台或在座位附近表演。学生们表演得非常好,他们任意选择道具,有的模仿包饺子,有的模仿擀饺子皮,有的模仿拜年,有的模仿要压岁钱。有的模仿搬板凳挂灯笼。有的模仿放鞭炮等,表演得生动形象,课堂气氛很活跃。
中国大学排名
(二)选择革命历史歌曲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器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六十二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当中,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选择艺术性高、知识性强、德育含量高的曲目,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技能得到提高,思想品德得到进步,使他们德育与艺术同步发展。
实践说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家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尤其是增加了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教学不断探索中,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艺术享受和深深的记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迅猛发展时期,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进、摸索与尝试、改变陈旧的音乐教育观念,并舍弃不利于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把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音乐教学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做有益的探索,为音乐欣赏课彰显更强的优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