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当中,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人术史上,徐复(2)

2013-04-29 01:14
导读:徐复观通过人性、思想、文学艺术心灵的探讨来开拓心的文化,其大本大源是孔子孟子、宋明理学流传下来的心性之学,又融会了道家——主要是庄子的精


  徐复观通过人性、思想、文学艺术心灵的探讨来开拓心的文化,其大本大源是孔子孟子、宋明理学流传下来的心性之学,又融会了道家——主要是庄子的精神、——主要是禅宗的理论,特别是吸收了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他讲的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有内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性质,又有超越的、理性的、永恒的性质。其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可视为"心的文化"的三大纲维:

  官能之心心作为生理、器官的代号,可容纳广泛的内涵,最基本的如情感、欲望、本能的反应等等。有了这个层次的意义,才有了心的实在性、生动性。心不是想像出来的东西,确实就在每个人身上,扪心自问,当下便是,一点都不虚幻;心也不是死的,是情感,是需要,甚至是不可捕捉的灵感、无意识。有了这个层次的意义,就仿佛张开一个巨大的网,人类的精神现象统统可以装进去。

  认知之心在官能里已经有认知的端绪,但隐而不显。徐复观讲荀子的人性论,引出"官能的能力",他说:"所以他(荀子)和孟子一样,特别重视心。不过孟子把握的心,主要是在心的道德性的一面;而荀子则在心的认识性的一面,这是孟荀的大分水岭。"徐复观对荀子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他相当地彰显了人的认知之心。

  道德之心官能之心与认知之心固然都是心的固有层面,但皆不能作心的主宰,真正的主宰是道德之心,是人的道德理性。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他并不强调道德是心的全部,或者说是心的本质,他只强调人们心善的可能性,以及可生长性。这是他与牟宗三等其他新儒家的明显区别。他在《中国人性论史》之《从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中说:"孟子不是从人身的一切本能而言性善,而只是从异于禽兽的几希处言性善。几希是生而即有的,所以可称之为性;几希即是仁义之端,本来是善的,所以可称之为性善。因此,孟子所说的性善之性的范围,比一般所说的性的范围要小。"徐复观认为,孟子不仅把仁义之性与耳目之欲加以厘清,且人的主宰性、责任感也因而确立,是对于人自身惊天动地的伟大发现,中国的心性文化即从孟子这里向下传递,并发扬光大。因此,在徐复观所讲的心的文化中,道德理性也是其究竟之义。

  徐复观讲的心的三个层面,是一个大系统,吸纳了多种文化因素,是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而茫然自失的形势下,作出的一种回应和提振。现在情况则有明显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全球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性的重新理解,平等、多元、本土资源、地方性知识成了文化学术讨论流行的词汇;另一方面,随着后现代文化情境的扩张,以致不少的人认为,今天的人已经无法再接受任何正面的、实质的、终极的理性之可能了。徐复观以及整个新儒家的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因为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世界问题还在,中国文化的问题也并没有解决。现在再来审视徐复观提出的"心的文化",他展开的心的三个层面,以本质论来说,内部就包含很大的紧张;以每一个具体的层面来说,又包含着中国文化与的缝隙,但他有一种强烈的立足于现实、又通向终极的关怀。他坚信,"每一个人的自身,即是一个宇宙,即是一个普遍,即是一个永恒。可以透过一个人的性,一个人的心,以看出人类的命运,掌握人类的命运,以解决人类的命运。"至于心的背后、理的背后是什么,他觉得不能首先在此论证,"其道理合如此"、"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王阳明语),"求仁与归主,神圣本同功"(徐复观作"东海大学校歌"歌词),爱有差等,理一分殊,也许只有如此,人方能交流,世界才好对话。眼下的现实如何?人类在往何处去?个体生命如何安顿?也许在心的文化的开拓、重建的过程中,人类才有调适而上遂的道路。

  为古人伸冤

  董仲舒是文化罪人?

  1955年,徐复观《董仲舒的志业》发表在《民主评论》第六卷第二十一期上,当时唐君毅看了,就说徐复观是"董仲舒的大功臣".后来在《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徐复观又用八万字篇幅写董仲舒,肯定《春秋繁露》是一部可靠的文献,汉代思想的特征是由董仲舒开始塑造的,他天人哲学的大系统,对先秦理性主义、合理主义应有的发展虽是一层阻滞,但其起心动念,未尝不是为人民着想,从而对专制政治加以限制。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司马相如是宫廷文人?

  不知从何时起,司马相如被贬为"宫廷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亦被斥为"宫廷文学",徐复观在《西汉文学论略》中重新加以申说,说明司马相如的生活形态完全是一个伟大文学家的生活形态。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不论怎样面对专制的高压,都能够保持一颗追求自由的、高贵的心灵,这样才能突破世俗偏见,展现自己所要追求的事物。只是一味责人以不死,对古人缺乏同情的了解,不是历史的态度。

  李商隐是怯弱小人?

  是谁诬构了义山的人格?《锦瑟》诗为何如此难懂?自《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诬义山"背恩"、"无行"、"诡激"等恶名起,研究者因循相袭,认定他是一个卑怯软弱、流荡无行、忘恩负义的猥琐文人。徐复观经过详实考证,认为这是天大的冤枉。他认为李义山并不存在什么"背恩",相反,其岳父王茂元倒对他心存芥蒂,甚至在政治上故意疏远,这才造成义山精神上的隐痛和矛盾。另外,他认为李义山身上有一种高贵性,并认为这样的人才会写出"像样的诗文".

  韩偓是色情诗人?

  徐复观写成《韩偓诗与香奁集论考》,对其中的诗进行了区分,有的为韩偓所作,有的则是后人掺入,并进而深入到韩偓的感情世界,进行了大胆推测,认为韩偓有一段"畸恋",对方是宫女或皇妃,并牵涉到唐末政治生活,所以写出一些凄美隐含的抒情诗。最后,徐复观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爱情诗与色情诗的区别,认为爱情是对"人"的感情,而色情只是对"物"的爱好,二者有天壤之别。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 摘要: 老而好易,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