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古代著作里,虽说确实不乏治国言论,却几(2)
2013-05-03 18:22
导读:三、德治的为己价值 诚然,儒家立足于己修身,国家社会并不由此而达至秩序。但并不能因此而将儒家的德治与西方的国家理论相比较,认为儒家的德治
三、德治的为己价值
诚然,儒家立足于己修身,国家社会并不由此而达至秩序。但并不能因此而将儒家的德治与西方的国家理论相比较,认为儒家的德治不过是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根本无力于治国。不能将儒家的德治从为己修身这一精神遇境中剥离开来独立地看待。儒家自为己修身出发,并没有开出一种独立的治国理论来,也没有提供非人格的制度建设。虽然儒家也常常提出一些具体的治国措施,但这样的措施并不独立,主要是由为己修身所生发,并不直接构成制度建设。因此,我们认为,儒家的德治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治国理论,毋宁说它由为己所生发而本身具有某种超越义,不可以直接运作于现实的政治体制上。儒家的德治更应当从为己修身这一角度来看待,作为成就和完善个人人格的一个内容,而不是直接运作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治国方略。
儒家“要求一个人有诚意正心修身之道才能从政以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是要以道德人、文化人为基础来发挥政治人、经济人的功能,也就是要以道德文化来从事经济与统治,这是非常理想化的事,而在实际的历史中却从未真正实现”。[1](p.8)可见,德治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更具有为己修身层面上的价值,而不是国家治理层面上的价值。儒家的为己之学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性之学。全面阐释为己之学的内涵不是本文需要完成的,这里只是简单地从两个方面作点阐述。一方面,儒家的为己之学立足于“为仁由己”,将人本身作为超越的价值源泉,开出内在超越的路线。这可与西方文明的外在超越形成对照。孔子的“下学上达”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都表达着这样一种为己的内在超越义。另一方面,儒家的为己之学成就于人伦日用之间,寓神圣于凡俗之中,具有深重的现实关怀感。这又可与西方文明的神圣与凡俗二分形成对照。儒家的“孝为仁本”及“亲亲仁民爱物”就表达着为己的现实关怀义。为己修身自人伦中的亲亲出发,于日用间推己及人,而后可达天道,成圣成德。德治于此历程中可贯注于己一种“廓然大公”、“一匡天下”的胸怀,一方面可使“内圣”的超越义有所落实,另一方面更凸显了为己的现实关怀大义。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亲历政治实践的,德治的为己价值并不意味着德治需要直接运作于现实的政治领域里。而每一个人都应当保持一种深重的社会关怀,这正是德治可以贯注于己的“廓然大公”、;“一匡天下”的胸怀。作为直接运作于现实政治层面的德治已经成为历史,而作为成就和完善个人人格的一个内容的德治仍然是有意义的。这就是说,德治已经不再需要作为一种独立的治国理论来运作,却可以保持其为己修身的价值。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