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 要:仁学是对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3)

2013-05-04 01:25
导读:孔子仁学的“仁”虽是一个“道德”范畴,但从总体而言,孔子仁学并不是单纯讲“道德”的“道德”,而是讲“亲亲”、“尊贤”的“伦理 哲学 ”。孔子

孔子仁学的“仁”虽是一个“道德”范畴,但从总体而言,孔子仁学并不是单纯讲“道德”的“道德”,而是讲“亲亲”、“尊贤”的“伦理哲学”。孔子答哀公问政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7]朱熹注曰:“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为政在于得人,能否得人,在于为君者自身;为君者自身如何,在于为君者能否修身;为君者修身如何,在于修道;为君者修道如何,在于得仁。“修道”就是“知天命”、“明道”。“得仁”就是“亲亲”、“尊贤”。孔子告诫为政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17]也就是说,“知天”、“知人”、“事亲”是“修身”的前提,“修身”是为了“为政”,“为政”即是参与社会,关心天下的积极行动。“修身”是“知”,“为政”是“行”。如何“知”, 如何“行”?子曰:“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17]“力行近乎仁”的“力行”,犹言竭力而行,所行无私无畏也,是孔子仁学实践的重要保证。

“修身”是作为社会的“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的精神训练,是培养圣人人格重要途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19]这是孔子对自己的生命历程的表述,是对后人的垂范和示教。孔子的“修身”历程说明:面向社会、通过自我努力去学习成人是“人”的精神旅途有意义的开端, 只有参与社会、进行内在的自我修养才能自立, 只有关心天下、获得深度的自我意识才能有明确的方向, 只有超越自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我、追求与他者(包括精神、自然)的和谐一致才能对有所作为。

“仁”既形于内,又形于外。形于内与形于外的统一,便是“仁”的实践, “仁”的实践即是“修身”。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4]“己”(我)与“人”(他者)相对。“克己”, 胜己也,战胜己身的异化,参与社会、关心天下。“礼”,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复礼”,恢复社会秩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克己复礼”是一个表条件关系的连动词组,意思是只有战胜己身的异化,才能恢复社会秩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春秋以降, 社会混乱, 行为失范,亟待建立新秩序, 建立新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是说战胜己身的异化,参与社会、关心天下,从而恢复社会秩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就是“仁”。“克己”, 是实践“仁”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内化而“全其心之德”,使人宅心仁厚,爱人、推己及人。“克己”之行的内化即是“修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极言“克己”“修身”的效果甚速,作用巨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克己”“修身”的关键在自己,其它人既不能代替也不能干预。

“仁”之形于外,以心中存有“仁”为前提。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9]朱熹引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君子心中存有“仁”,但“毫忽之间,心不在焉”,所以“不仁者有矣”;小人唯利是图,不仁不义, 所以“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如何使“仁”存于心中?要使“仁”存于心中,就应该克尽己私,使自己心存仁义,能爱人,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

应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为仁”?弟子原宪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9]孔子弟子子路以为“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忘君事雠,忍心害礼,不得为仁。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9]孔子弟子子贡以为“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管仲不仁。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9]原宪认为“克、伐、怨、欲不行”“可以为仁”,孔子认为四者不行还不能算“仁”;子路、子贡认为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且相桓公, 管仲不仁, 孔子则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不以兵车,一匡天下, 大有仁之功。孔子与弟子们在是否“为仁”的问题上的分歧在于,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为仁”,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而且要查其内心。何者谓“克、伐、怨、欲不行”?朱熹注曰:“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孔子认为做到不好胜、不自矜、不忿恨、不贪,的确难能可贵, 但四者不行乃天理之本然得矣,若只是控制而“不行”,则未有拔去病根之意,因此不能算“为仁”。桓公杀公子纠而请管仲, 管仲不死且相桓公,表面看来, 管仲不仁,但管仲顾全大局,“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查其内心, 管仲对天下苍生,却心存仁厚,因此孔子盛赞管仲其“仁”。

孔子仁学注重实践,主张通过“克己”而“修身”,参与社会,反对私欲,克己爱人;关心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1]见《论语·八佾》

[2]见《春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3]同见于《礼记·中庸》、《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4]见《论语·子罕》

[5]见《孔子家语·儒行解》

[6]见《论语·阳货》

[7]见《论语·学而》

[8]见《礼记·表记》

[9]见《论语·宪问》

[10]见《论语·雍也》

[11]见《论语·里仁》

[12]见《论语·述而》

[13]见《礼记·仲尼燕居》

[14]见《论语·颜渊》

[15]见《孔子家语·礼运》

[16]见《礼记·大学》

[17]见《礼记·中庸》

[18]见《孔子家语·五仪解》

[19]见《论语·为政》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在的古代著作里,虽说确实不乏治国言论,却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