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小邦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勿用。(《》第二十六章)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倍蓰,一倍或五倍,此与下句数词均表倍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盗跖》)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按:数十百万,即数十万、上百万)。(《韩非子·初见秦》,“数十百万”一词同篇出现三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ゲ挚招椋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同上)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什伍,十户和五户),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上书《和氏》,同书《定法》也有“连什伍而同其罪”之语)
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上书《奸劫弑臣》,“千万”一词同书《说疑》也出现一次)
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上书《内储说上七术·说一》)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千万臣,意为千万倍于我)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见,天机也。”(《列子·说符》)
“民五之方常十之方争,百之而后服”(见文物出版社98年5月出版《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篇》,简文释读依裘锡圭先生的观点)
即使《论语》一书中也不难找到类似的句例: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先进》)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同上)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同上)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颜渊》)
从上述《论语》和与其相先后的先秦典籍的句例中可以发现,数词的运用非常灵活,既然有二(什之二)、四三年、三五(小星)、四五(年、日)、五六(年、人)、六七人、七八年、五六十(里)、六七十(里)、倍蓰(五倍之意)、什佰(百)、千万等或顺序或倒序或分数或倍数或省略或不省略,有相近数词相联,有特殊数词如三五、倍蓰、什伍、什佰、千万等相联,表达方法多样,自然也可以佐证五十为五年或十年,当然孔子在这里也是虚指,因为大《易》的博大精深,所以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期如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年的沉潜含玩时间,庶几可以无大过矣。在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将这种省略之法具体分解为“蒙上文而省”、“探下文而省”、“举此以见彼”三类,援例甚详,并引证顾炎武、钱大昕的论述,以彼例此,可以认为,本句“五十”二字皆蒙上文省略了二个“年”字。
另外,也有人将五十指认为系“卒”字之误。朱熹《集注》:“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矣。”"加"“假”声近通假已如前述,非误读也;“五十”作“卒”,如董季棠先生所说:“《论语》在汉初有齐、鲁、古三家,至东汉末混而为一,千余年来无异本,不知从何处见‘他论’?”③而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又正是作“五十”而非“卒”④。
最后说“易”字。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释文》:“鲁读‘易’为‘亦’,今从古”。钱穆先生据此将本章断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⑤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易”的读音上。易有多义,即使《易》之为书,也有三义,曰变易也,不易也,简易也。变易、不易之“易”读作入声,简易之“易”读作去声。因为入声之“易”与同属入声之“亦”声同,故二者可以相通,又因为“易”的多音多义性,去声之“易”也就与入声之“亦”可以相通了,古书中就有双声之“易”与入声之“亦”相通相训的语例,如《素问·骨空论》“易髓无空”王注“易,亦也”;《素问·气厥论》“谓之食亦”王注“亦,易也”;《列子·黄帝》“二人亦知”,陆德明《经典释文》云“亦本作易”。与上引陆德明“鲁读‘易’为‘亦’”对读,只能说明本字“易”因同音之故通作“亦”,不能证明本字是“亦”,而齐论、古论作“易”而非“亦”,正好说明本字是“易”而非“亦”。
综上所述,本章可译为:
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其实,可以想象,凭着孔子的好学精神,即使孔子再活上十年八载,随着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升和他对自我的更高要求,这种感慨仍将不断产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注释:
① 《论语·泰伯》。再看以下三段文字: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或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庄子·则阳》)
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
孔子连声称赞“日新其德”的蘧伯玉,对于一个“日参省吾身”的“狂者”而言,未始不是对自己的鞭策。
② 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骂蹇叔语:“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③ 见董季棠《论语异解集说》第76页,太冠出版社1975年8月出版。
④ 见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所附伯希和2510号写本,文物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
⑤ 钱穆《论语新解》第169页,巴蜀书社1985年出版。
主要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中华书局标点本
朱熹《论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宝楠《论语正义》 上海书店1987年出版
钱穆《论语新解》 巴蜀书社1985年出版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