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3)
2013-05-29 01:14
导读:; 唯独宋明理学自周、张、程、朱(熹)、陆(九渊)以降,到朱明王朝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明清之际王夫之集气学之大成;从程朱理学到冯友兰新理学
; 唯独宋明理学自周、张、程、朱(熹)、陆(九渊)以降,到朱明王朝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明清之际王夫之集气学之大成;从程朱理学到冯友兰新理学,陆王心学到熊十力、贺麟、牟宗三等新心学,张王气学到张岱年等的新气学,则连续讲了近一千年。这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文化思想、理论形态转生的周期。从宋明“旧三学”讲到现代“新三学”,如此不变换理论思维形态地讲下去,而不回应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是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的。
三、和合五大原理的回应
; 和合学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也是回应人类所面临的三大挑战的最佳的文化选择。它能合理地、道德地、地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 所谓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是宇宙间普遍现象,而被和合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和合文化基础上的和合学,是以和合的义理为依归,既涵摄又超越冲突、融合的学问。
; 中华和合文化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于骨甲金文。 〔4〕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结合的意思。春秋时期,和合二字相联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能安身立命。《国语·郑语》接着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百物。”(汉韦昭注:“杂,合也。”)和蕴涵着“他”与“他”的关系,即相互差异的事物的融合或平衡。譬如,阴阳和而万物生,金木水火土差异事物合而成百物等等,完全相同的东西不能生万物。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 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他主张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猛宽相济互补。处理人与人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示孔子对“和而不同”的赞成态度。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认为畜养,人民就和合,“和合故能习”(《幼官》,《管子集校》第八)。和谐所以团聚,就不会受伤害。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关系的根本原则,而“离散不能相和合”(《尚同上》,《墨子间诂》卷三)。和合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
; 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人和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易传·乾·彖》:“乾通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合和,即和合。“太和”,朱熹注曰:“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有各种性命的差分,才有和合,方有和合的价值。荀子认为不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而且“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②诡而有所至矣”(《荀子·礼论》)。这是和合在人的精神情感方面的表现。荀子认为万物化生、事物运动变化、天下的治理、精神的愉悦,都是和合的结果。
; 在中国思想史上,各家各派无不讲和合,即使是宗教文化思想亦不例外,道教《太平经》说:“阴阳者像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阙题》,《太平经合校》,页二二一至二二二)。和合是一种愉悦,“乐乃可和合阴阳”(《以乐却灾法》,《太平经合校》,页十三)。佛教讲“因缘和合”,“诸法因缘和合生”(《大智度论》卷三一)。和合经长期演变,而成为民间崇拜对象,出现和合二神或和合二仙。宋明则是儒、释、道三教和合的产物。和合纵贯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各时代和各家各派之中,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并被贯穿于自然科学的、、天文,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的、、、宗教、、之中以及处理国家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之中(和亲政策)。同时也是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生命智慧所在。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 基于和合学“融突论”的和合观念,探求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我们可以获得对21世纪五大中心价值或五大文化原理的共识。
; 1.和生原理。这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的体现。人和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如果任何一方的生命受到危害或威胁,另一方的生命亦会遭到威胁和危害。只有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村”或“太空船”中,才能使各自的生命延续得到保障,因此要建构共生意识。和生意识即以共生意识为基础,说明共生之所以为共生或共生的核心精神之所在。这便是和,所以称“和生”。和生不仅蕴涵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和生,亦蕴涵各民族、种族、国家、文化、集团之间的和生。和生才能共荣共富,否则就导向共亡。和生必然有竞争、冲突,如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但这种竞争、冲突可导向和谐、融合,即在新的生命基础上的和荣和富。换言之,共生意识提升为和生意识,使生态、人文环境、心灵环境等皆依和生原理而存在和发展。
; 2.和处原理。这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的体现。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处在各种形式的共处之中,并在共处中活动。人类一旦离开了共处,即不存在。由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亦会发生冲突和竞争。人对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应以“和而不同”的精神共处,应以温和、善良、宽容、同情、恭敬的态度互相共处。这种共处意识应成为人类自觉的责任,所以称其为和处意识或和处原理。
; 3.和立原理。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己立人的精神的体现。人类的某些集团往往囿于某种偏见,总想显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胜的力量,导致毁灭性地开发自然,制造大量高科技和高效杀人武器,以对立面的消灭为自我力量的实现的证明。其实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都有自己独立的、特殊的存在形式、方式和模式,差分殊异。对此,必须建立和立意识,绝不能唯我独优、唯我独尊、强加于人、搞霸权主义,而应该让各个事物自立、独立、自做主宰、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和立意识,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开放、宽容、同情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按其适合于自己特性的生存方式、模式而立于世界之林,并按适合于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而建立自己的制度。不要搞一个模式。只有世界的多元化与多元化的世界,才能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多元的互补,并发展为多元的和生、和处、和立,这便是和立意识或和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