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讨新时期国学发展的(4)
2013-06-07 01:23
导读:复兴,不是复古。国学复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平崛起与国学复兴可以说是互为条件的,崛起不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摆脱一个
复兴,不是复古。国学复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平崛起与国学复兴可以说是互为条件的,崛起不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摆脱一个世纪以来被奴役、被压迫的尴尬境地之后的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与体认。从建国后的政治独立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振兴再到眼下的国学复兴。这一次是我们真正的走向全面复兴。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开放且包容的心态,假以时日,那么国学一定可以起到振衰起弊之功效。并且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呼唤国学的研究发展与之相互呼应,同时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恰恰是国学理念的精髓之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崛起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们不仅期待着,同时也在为之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2]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史成明,《国学热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
[4]彭永捷,《国学,我们能期望什么》,《人民论坛》,2006年02月
[5]丘立才,《何为中国的“国学”》,《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6]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7]尚钊,《砖头?粮食?——国学命运刍议》,《美与时代》,2003年12月
[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9]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10]江凌,《试论国学和“新国学”》,《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月
[11]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2]刘军宁,《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