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百多年来,以为代表的传统遭到了中国人自己前(2)

2013-06-07 01:23
导读: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之为人,因其有仁。这是孔子本体论上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之为人,因其有仁。这是孔子本体论上的人。本体之用才是爱,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离娄章句下》)是也。中国传统中的本体论不同于西方的ontology,前者是经验界的,后者是理念界的,前者是向内的,后者是向外的。现代学者主张把后者译为“存在论”、“是论”,以与中国本体论区别开来。中国的本体论是指人的性与命之根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立基之本。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所以强调本,即孝弟。根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也是孝。而孝恰是血缘关系之爱,是本,只有在这个本之上,才可能推己及人,即所谓“本立而道生”。孔子的仁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耶稣讲到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时,也说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九节)。爱从自己开始,及于亲人、邻舍,然后再推而广之。这就是耶稣所讲的爱。孔子下文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从正面说。耶稣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路加福音》六章三十二节)这是从反面说。两者的根本都在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我的看法,耶稣的教训立足于单个的人,要求人首先在自己的生命根基上立下本。换言之,基督的救赎,从基督的角度来看是普世的,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但是这种思想结构自亚历山大学派以后,被扭转了,此后,近千年的西方神学把人抽象为一个概念,神学成为浮在空中的形上之知。马丁·路德又将此风气一变,重新把神学的基础立在具体的人之上。照此看来,孔子“下学而上达”的思想性格,除了没有把外在的力量强调到基督教所强调的水平外,与耶稣的思想结构是一致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认为有子小孔子43岁(《论语别裁》19页)。此说恐有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33岁。”

“君子务本”的“本”,是学问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的“道”,即对孔子学问之核心的领悟,而这个核心就是“仁”。本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一国一君,如司马迁《春秋》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史记》卷一百三十)

仁者,人之性也。孔子讲仁,是从性命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所以,仁要求诚与信。无诚无信,则无仁。“巧言令色”者,无诚无信之人。“巧言令色”是无诚无信之人的外在表现,他们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在人前道貌岸然。实际上这种人离学问的根本“仁”差得太远了。

孔子说完这段话后,学生曾子立即表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想表明自己是一个时刻反思、以仁为本之人。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朱熹《四书集注》)小孔子47岁(南怀瑾《论语别裁》22页)。据徐复观研究,先秦儒学有三支,最大一支出自曾子,由曾子而子思(孔子曾孙),子思著《中庸》,再传孟子,孟子后无传人,“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第二支以《易传》为中心,引入阴阳观念,成为秦汉儒学主流。第三支为荀子。宋以后,程朱等人才重新发挥曾子、孟子一脉。(参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174页)对此,赵俪生有不同的看法,他把汉以前的学术分为“八个层面”。其中第五个层面是孔子,赵先生认为孔子把《易》接了过去,把它改造成儒家的。这个认识值得商榷,《易》对孔子的影响集中在晚年。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第六个层面,子思等第二代儒者在儒、道、墨三家相互浸润中把儒家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七个层面则是孟子、两家分别发端于孔子和,互相砥砺。第八个层面是荀子,他是一位过渡性人物,上承孔孟,下启两汉。(见赵俪生,“儒道两家间存在争议的几种古籍之剖析――《管子》四篇、《中庸》(包括《大学》、《表记》)、《道德经》、《易系辞传》四种对读记”《人大复印资料·史》1993年7期,40页)赵先生的看法似乎并未被大多者认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用今人的话说即学以致用,曾子三省之一为“传不习乎?”可见习在孔学体系中的重要。前面几句话已经概括了孔子的学为内省的仁,把仁践行出来就是孝和弟。但并不要求高言大志、华丽装饰、繁文缛节。这里是讲国君对仁的践行。从史上看,敬由礼而来,当礼被赋予了道德内涵后,敬便产生了,有敬说明有忧患。“敬事”指对事的态度,保罗说“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新约圣经·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节),恐惧战兢就是敬。节用而无爱,就是吝啬,国君的吝啬往往给百姓带来伤害。作为国君,如果只想着如何充实国库,而不想着如何富民,就不是仁爱之君。即是说,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表现在国库充实、政府强大,只有强大、民间富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富民强。所谓“使民以时”,有如《圣经》所说:“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旧约圣经·传道书》三章二节)天下万事万物莫不有时,应时而行,顺时而动,是君子所为。“时”并非消极的东西,无论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还是从儒家的立场来看,“时”都掌握在上天手中,人只能顺之,而不能逆之。司马迁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卷一百三十)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若以孝、弟、谨、爱为本,必与仁者亲。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实际上,四者皆仁之外化,孔子将外化之余力用以学文。据徐复观解释,“文”指《诗》、《书》、《礼》、《乐》。他说:“《论语》上单说一个‘文’字,固然指的是《诗》《书》《礼》《乐》;但‘文章’一词,则所指者系一个人在人格上的光辉的成就。”(《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70页)这是通常的解释,大概没有太多异议,朱熹也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见朱熹《四书集注》)《诗》、《书》、《礼》、《乐》四书为孔子教学所用的教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行有余力”而做之事,并非可有可无。仁是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有了本,才可以言及其它。即先做人,再做事。所以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上一篇:【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讨新时期国学发展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