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为《西游记》进上一(2)
2013-09-10 01:12
导读:意蕴新解 毫无疑问,《西游记》的审美价值首先是从孙悟空这个生动可爱的艺术形象上体现出来的。孙悟空大胆、聪明、乐观并且富有斗争精神。在小说
意蕴新解
毫无疑问,《西游记》的审美价值首先是从孙悟空这个生动可爱的艺术形象上体现出来的。孙悟空大胆、聪明、乐观并且富有斗争精神。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孙悟空闹天宫、闯龙宫,真是非圣无法,甚至于在玉皇大帝面前也敢称“老孙”;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在软弱胆怯善恶不分的唐僧、在缺乏信心耐心动辄要分行李的猪八戒在老实无能的沙僧的集体形象的映衬下,在西天取经涂中妖魔鬼怪们的反衬下,孙悟空火眼金睛、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七十二变、降妖伏魔、忠心耿耿、为民除害的举动就显得特别鲜明生动。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明代的李赞曾提出“非圣无法”张扬“童心”的具有叛逆性的美学思想,孙悟空的审美意象与此在精神上可能是有一定关联的。我认为,孙悟空的意象之所以能家喻户晓受人喜爱,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表现出了正常儿童奋发有为的理想天性。如果说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吴承恩心底童真难泯的成人梦,也是潜伏在人们(包括成人与儿童)心底的英雄梦、浪漫梦。在对孙猴子的审美意象中,人们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发现”或“回到’,“童年”。孙悟空的意象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永恒典范,是有其人性方面的原因的。
其次,《西游记》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吴承恩对封建社会人才命运的审美反思上。吴承恩是赞赏孙悟空的聪明能干的,闯龙殿、闹天宫,孙猴子是何等英雄能干,海将天兵简直不是他的对手,但“玉帝轻贤,不会用人”,只能哄他做弼马温,当然是不能允许他自封为“齐天大圣”的,以至孙猴子只能被他们压于五行山下,可以说吴承恩在赞美孙猴子的聪明能干正直的同时,也嘲笑了他的无知狂妄逞强。后来孙悟空做了陪唐僧西天取经的徒弟,孙悟空与师傅、师弟们的关系也是充满喜剧性的。去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孙悟空可以算得上是唐僧的忠实能干的驯服工具,他忠心耿耿,吃辛尝苦,降妖降魔,但却常被无能的唐僧误解,常受委曲,尽管唐僧去西天取经离开他根本不行,但他却常被无能糊涂的唐僧时而赶走,时而念紧箍咒;可以说忠心能干的孙悟空远没有老实的沙僧来得轻松,更不如好色懒做的猪八戒来得自在。在孙悟空的意象中,吴承恩让我们生动地体验着他审美地领悟到的封建僵化腐朽的社会体制对人才的无处不在的压抑与牵制,一方面这是“不合理”的,但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存在也是一种“合理”的,所以他一方面赞美猴子的忠诚能干,一方面他对猴子也带有一种调侃嘻笑的态度—尽管你猴子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但你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你那点能耐又算得了什么?只能做软弱无能的唐的工具,还得受驱赶与惩罚,还得“师傅,师傅”地一声声叫唤,而且,当唐僧师徒修成正果,你孙悟空的猴气也就消磨得差不多了……所以从故事情节上看,《西游记》是喜剧,但从审美意味上它也有悲剧的意味,悲喜交集,才显示了《西游记》幽默风趣调侃的艺术特色。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第三,吴承恩还借着孙悟空以及唐僧师徒的经历,象征性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在《西游记》的意象世界里,天上地下、人间西天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腐败僵化昏庸贪婪是这个“世界”统治者的底色与基调。天宫与地府在十分神圣威严的外衣之下,隐藏着腐败和罪恶。玉皇大帝贤愚不辨,专横独断;太白金星、太上老君,奸污贪婪,阳奉阴违。取经途中的许多妖魔鬼怪显然都是社会恶势力的暗喻与象征,他们谋财害命胡作非为,又官官相护,贪赃枉法,而普通的老百姓却受尽欺压,投告无门,要靠唐僧他们师徒来拯救;就连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尊者伽叶阿摊不肯白手送经,唐僧不得不送上沿途化斋的紫金钵孟作为交换。吴承恩还不懂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但是他凭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社会经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还是有着相当的认识理解的,对转入衰败期的封建社会体制还是有着相当敏锐的直觉的。他在《西游记》中审美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些的诗性理解,并通过聪明能干、正直善良的孙悟空与他的师徒们与周围昏暗腐败的环境的对比,赞美了人的善良聪明才智,同时也嘲讽了社会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可以说,一方面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反衬着孙悟空猴气的可爱,唐僧师徒的善良忠厚;另一方面孙悟空可爱的猴气以及唐僧师徒的善良忠厚也映衬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西游记》与《红楼梦》对社会都是有批判的,但《红楼梦》对社会的批判是深入全面的,它对它所描绘的世界可以说半是谤文半是挽歌,那么,《西游记》对社会的批判则比较直觉表面的,它对它所描绘的世界则可以是半是谤文半是调侃与嘻笑。或许,吴承恩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像曹雪芹时代那样已经末世苍茫了。尽管《西游记》在思想内容上虽远不及《红楼梦》深刻,但它所具有的艺术意蕴与鲜明特色却仍然有着别的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它的审美价值完全可以超越时代或地域的局限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文学作品的意蕴世界是开放的,《西游记》的审美意蕴同样是开放的,需要人们在不断的阅读中把它读出来,以上所言也只不过是一次极为粗浅的尝试。
神幻世界
“审美游戏”所产生出的“活的形象”是一个“意象世”,《西游记》的意象世界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超现实的充满神奇想象的神幻世界。有的学者在比较中西方文学时曾认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并不太重视想象,我想《西游记》大概是个例外。说它是神魔小说也好,说它是浪漫主义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在强调这部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想象的、神话的意象世界。神话是人类童年的哲学与诗,神话小说可以说是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乃至成人的诗。《西游记》的审美意蕴如果不是借着这个充满奇异色彩的神幻世界来表现的话,它又会有多大魅力呢?可以说具有一个充满了丰富想象与神话色彩的奇幻世界也是《西游记》这个“活的形象”的重要魅力所在,是它能吸引儿童乃至成人读者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个神幻世界逗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开启着人们的想象力,天庭海底,凡人妖魔,稀奇古怪,应有尽有,能够给人以充分的自由想象的乐趣。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来讲,想象力在心理机制上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作为一部儿童小说,《西游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的神奇世界,满足着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着他们的想象能力。想象常常比知识科学跑得更快,《西游记》中的许多诡异的想象曾在人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神秘不可思议,乃至怪诞荒唐,如顺风耳、千里眼等等,它们曾引发起人们包括现代科技等多方面的想象与联想,而且,我想吴承恩或许根本不能想到,他当年的许多荒诞不经的想象如今早已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现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确实在做“审美游戏”,在整理深化着他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经验与体悟,但他不是在做抽象地、理性地思考与研究,而是在搞创作,在进行艺术想象与创造,他是借着他构建出的奇妙神幻的艺术世界来表现自己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经验与体悟的。我们知道,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之前,唐僧取经的故事就已产生了,描写或描绘唐僧师徒取经的文(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画(如近来发现的山西翟山县青龙寺内的《玄类取经图》)也都已产生了,可见,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在吴承恩之前就已广为流传了;可以说,这些作为创作素材为吴承恩做《西游记》的“审美游戏”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的原型也一直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或说孙悟空以淮水水怪无支祈为原型,或说以印度的神猴哈奴曼为原型,或说以《三藏法师传》所载玄类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为原型,我个人倾向于吴承恩的孙悟空是在“杂取种种”的基础上主要经由他的艺术想象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往的相关故事提供给了他塑造孙悟空艺术形象的极其丰富的艺术素材与想象空间。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取消”吴承恩对《西游记》的创作权,认为《西游记》是元代的某位道士为图解某本道教经籍而作的,所谓“花落道士家”(其实这种新见历史上也曾有过)。我认为把《西游记》当作道教经籍的图解,这本身就是不懂艺术创作的表现。形象大于思想,《西游记》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确乎与道教的神仙系统(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有着关联,而且,它还与佛教有着关联,西天取经、西天极乐世界这些本来就与佛教相关,我想,与其刻意求新地把《西游记》的作者当作某种教义的信徒,把《西游记》当作某些教义的图解,不如且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中国的民族音乐亦有较强的科学性。就乐器而言,中国民族乐器从笛、编钟,到管、锁呐、二胡、琴等,种类越来越多,音调越来越全,而且产生了各自的优秀代表作品,如锁呐曲的《小开门》《百鸟朝凤》;二胡曲的《听松》《二泉映月》;古琴曲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等。就乐曲理论而言,每种乐器都有各自的科学理论,如中国琴学理论,就逐渐形成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24况。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八是大众性。先进文化应是面向大众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其最深厚的思想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来源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以民歌中讴歌纯真爱情的歌曲为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再到流传至今的《绣花枕》《三十里铺》《走西口》《梁山伯与祝英台》《绣荷包》《编花篮》《茉莉花》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美好追求。
民族音乐与先进文化的相互关系
1.民族音乐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精辟地概括为“四个一切”,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按照“四个一切”要求,反映民族音乐艺术形式的优秀成果都应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理想和追求。可以说,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因此,它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
2.先进文化是民族音乐在新时期的理论升华和指导思想。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中国民族音乐逐渐为人们所冷落。一方面,思想领域的“欧洲中心论”使人们错误地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本民族音乐的深层认识,人们在谈论中国音乐时常常割断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而难以理解其真谛。其实,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其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音乐,尤其是传统的音乐,就仿如中国的茶,意境是那样的幽远和恬静,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后者充满感情的澎湃流露,前者深邃淡雅,丰富的感情蕴藏于平淡真挚之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当然,一种文化艺术如果停滞不前必然落后,中国民族音乐也是如此。因此,复兴、改造、丰富、完善和发展民族音乐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项历史文化任务。改造和发展民族音乐,要以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作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对民族音乐重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构建适合
当代需要的民族音乐,从而使民族音乐在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指导下获得新生和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