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1)学毕业论文(2)
2013-09-13 02:38
导读: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
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鲁迅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为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抗战期间国统区作家十分注意现实主义问题。他们的现实主义观念是跟鲁迅精神血脉相通的,鲁迅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内核在国统区被理解成对中国广大民众命运的深切了解和关怀。国统区时期小说作品的题材更为开阔、主题和人物也更为多样,在这个时期的小说中都有表现,许多小说从各个侧面暴露国统区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巴金的《第四病室》、《寒夜》等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最具代表性。艾芜的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中篇小说《一个女人的悲剧》、《乡愁》等许多作品则以国统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他们的挣扎与反抗。王西彦是一直追随着鲁迅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一直探索用现代思想模式来对照批判乡村封建思想模式。长篇《古屋》中受压迫的女人都勇敢地“出走”,这出走以后的路,虽仍不显明,但也已不像鲁迅小说的子君出走之后那样悲惨。
在鲁迅现实主义精神范畴内最具有战时色彩和个性张扬的是胡风的文艺理论及其影响的丘东平、路翎等为代表的“七月派”的现实主义创作。胡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说深得鲁迅思想与道路之精髓,这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己着重论述。总体来说胡风几乎在其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每个层面上都以鲁迅传统作为立论的某种依据,并在总结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而倡导发展“主观”论。他以“鲁迅底战斗还有一个大的特点,那就是‘心’ ‘力’完全结合在一起。④就是在冷酷的分析里面,也燃烧着爱憎的火焰。” 作为他高扬现实主义的最高境界。七月派的小说实践和理论充实着胡风的文艺思想,它将作者的主体精神交织进时代的迫力、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从而形成一种沉雄、激越、悲壮的美感。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少祖人生经历,涵盖了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魏连殳以后中国现代小说中所塑造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个人主义重负和强烈个性解放思想之间的搏战的人物形象及其人生道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鲁迅以独特的现代意识、独特的叙述话语创建了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他创立了多种讽刺文体,对同代及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按这一群到水底里。”⑤由于国民党政权的积弊和腐朽在抗战情况下进一步加深,人民对国民党政府也日益不满,讽刺小说逐渐勃兴,与讽刺诗、讽刺剧和杂文一起,形成40年代国统区文学创作的中坚。茅盾的《腐蚀》《清明前后》、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沙汀的《淘金记》、袁俊的《万世师表》等作品,或取材于历史或取材于现实,猛烈的抨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国统区暴露和讽刺文学创作主潮的代表作。此外自由主义小说家钱钟书、张恨水的创作也从不同层面讽刺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其中深得鲁迅讽刺艺术真髓的当属张天翼和沙汀。张天翼的讽刺名作《华威先生》针对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内部阴暗面的无情揭露,首开大后方文学现实讽刺和政治讽刺的风气。他描写了华威先生多变的市侩表情、虚伪骄妄、浅薄庸俗又色厉内茬的性格。达到了鲁迅对讽刺艺术的标准——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公心讽世,旨微语婉”。沙汀与张天翼一道被誉为“左联讽刺双璧。”⑥“是抗战之后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具有与鲁迅逼似的沉郁厚重的讽刺
美学品格。”⑦他继承了鲁迅小说深沉、冷静的一面,往往如实描写,使讽刺更接近于真实。 《在其香居茶馆里》深刻而尖锐地揭露国民党当局伪装抗日、消极抗日、破坏抗日的真面目,通过这场狗咬狗的丑剧,从侧面鞭辟入里地揭露了国民党兵役制度的欺骗性,反映了国统区整个社会制度正在腐烂和堕落。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对鲁迅讽刺艺术手法的继承上,国统区的杂文创作是最不容忽视的,杂文创作者“学习鲁迅的《准风月谈 和《花边文学》的斗争艺术,在‘软性’的文章中藏几根暴露性 1讽刺性的骨头。”⑧最具代表性的是1940年在桂林创刊的《野草》月刊发表的文章,表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决战时刻的情形,其杂文有着更多的欢歌笑语与喜气亮色,这是鲁迅杂文和“鲁迅风”派杂文所没有的新特点。由于《野草》创刊于文禁森严的国统区,客观形势决定“野草”派杂文家采用了曲折迂回的方式进行战斗。他们在那些直接评论现实的杂文外,夏衍写了一批自然科学小品式的杂文,宋云彬写了一批论史、论学的杂文,孟超写了众多的评论古典小说人物的杂文,聂绀弩创作了一批“故事新编”式的杂文,这也是对鲁迅杂文艺术的新发展。抗战时期是聂绀弩杂文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他师承和发展“鲁迅风”战斗杂文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时期。受鲁迅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启发而写的《怎样做母亲》是批评受封建伦理观念支配下的亲子关系,表达要建立新式亲子关系的思想;但写法和鲁迅不同,聂绀弩不是以议论的形式来表现思想,而是采取在生动活泼的叙事中说理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风姿。《读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在鲁迅《(二十四孝图)》的基础上,把封建孝道这一伦理观念的虚伪性、荒谬性和反动性揭批得淋漓尽致,简直可以和鲁迅的原作相媲美。这一时期聂绀弩的杂文创作总是善于把对现实的深入解剖和广阔历史的透视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剖析和说理。而且,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自己的杂文呈现出多样性的艺术形式和格调。在国统区胡风和冯雪峰的杂文是鲁迅杂文风骨真正的继承者。胡风的杂文集《棘源草》以不同的风格和口吻或剖析了中国人民的心理痼疾和封建意识,或批判国民党、日本帝国主义及一切邪恶势力的残暴统治,以期唤醒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胡风批判的现实内容显而易见是与鲁迅批判精神一脉相承的。冯雪峰的杂文集《乡风与市风 、《有进无退》、《跨的日子》深刻把握了鲁迅杂文的精髓,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批判与鞭挞的特色,着重于解剖封建的落后心理和社会意识,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注释:
①吴泰昌.艺文轶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l:29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98.
③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
④胡风.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A].胡风评论集(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⑤ 鲁迅.什么是“讽刺”[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41.
⑥ 吴福辉.沙汀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464.
⑦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97.
⑧姚春树,袁咏麟.二十世纪杂文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4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