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五、冬尽始称尊
预言方腊在江南称帝。
水浒中的宋江尊照九天玄女娘娘的法旨,改邪归正,接受了招安。尽管李逵曾大喊大叫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但毕竟响应者聊聊,未成气候。而受招安的宋江所征讨的方腊,倒有些成王成霸、真命天子的气象。
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百二十回本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东京城献俘”),江南方腊,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后造反起义,占据八州二十五县,在清溪县内帮源洞中,起造宝殿内苑宫阙,睦州、歙州亦各有行宫,方腊自为国主,设三省六部台院等官,改年建号,自霸称尊,非同小可,不比啸聚山林之辈。为什么“不比啸聚山林之辈”。原来,有一次方腊打柴时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平天冠”“衮龙袍”皆皇帝服饰,他据此认为自己有天子福分。另外,方腊还上应天书,《推背图》(15)上道:“自是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那十千乃万也,头加一点,乃方字也;冬尽乃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占据江南八郡。总之,在水浒传中,方腊之辈决非一般意义上的草寇蟊贼,而是上应“天书”、符合《推背图》谶言的英雄豪杰。
《推背图》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秘主义政治预言图集(图谶),据说,其为隋末唐初方士李淳风、袁天纲制作,预言唐及以后历代兴亡变革之事。相传作至六十图时,袁推李背止之,故名曰《推背图》。宋初政府下令禁止,由于该书在民间流传已久,难以禁绝,宋太祖故意令人打乱其次序,使人难明真相,但似乎并未有多少效果,反而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推背图》。现流传于世且被收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辑之《纬书辑成》中文版“附录编”中的《推背图》有三种:甲种本、甲种另本、乙种本。乙种本为近年在海外很流行,“经过近代人精心加工”,其中无方腊起义谶言。甲种本则是李世瑜先生发现于德国一本刊物上的,据称“极可能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接近原貌的一种”。其第二十七图是“一人坐舟中,一女人对坐,一人执旗,一人执刀”。其诗曰:“若逢女子上牛头,有一猖狂上陈州。家是十千加一点,那时国乱此中由。”与甲种本“以作比较”的甲种另本,第二十三象“丙戌,天泽履”,其图为“六人在舟中,四人执刀,一人执锤,一女子踞胡床而坐”,其诗曰:“若逢鼠尾牛头后,有一猖狂在六州。字是十千加一点,寻思国乱此因由。”其编者按:“鼠尾牛头,指庚子、辛丑年。宋徽宗宣和二年(庚子),方腊在睦州起义,次年(辛丑)战败被俘。方腊相继克睦、歙、杭、婺、卫、处六州。十千为万,加一点为方。”(16)该谶在预言方腊造反这一点上与水浒传是一致的。不过两者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立场有所不同:水浒传中的《推背图》,提示方腊上应天书,南面为君;现存传本《推背图》则称方腊猖狂在六州,是国乱的因由。
我们可以推想,水浒传上关于方腊的谶言或许即当时民间流传而现已失传的某一种《推背图》,它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历史上的方腊,借助摩尼教,假托“得天符牒”(17),于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在睦州青溪县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前,当地民间即已流传着“粮食登场官府抢”、“石塔露水腊为王”(18)的民谣。史称“睦州青溪县妖贼方腊据帮源洞僭号改元,妄称妖幻”(19),“惟以鬼神诡秘事相煽摇”(20)“鼓扇星云神怪之说,以眩惑众听”(21)。毫无疑问,“得天符牒”的“天符牒”即天书,“石塔露水腊为王”的民谣即为谶言,其与水浒传中的天书(《推背图》)谶言当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方腊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小说中都应验了天书谶言。
六、听潮而圆 见信而寂
预言鲁智深功成身退,坐化六和寺。
鲁智深是水浒英雄中为数不多的出家人之一,但他却不守戒律,扰乱清规,我行我素,胡作非为,正如水浒传诗赞所称:“自从落发闹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第五十七回)然而,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禅宗)成佛作祖根基。早在他初上五台山时,众僧谓其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似出家模样,不可剃度。智真长老却力排众议:“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第四回)
此后,鲁智深两次从其师智真长老处受谶并得到应验。第一次是在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命其投奔东京大相国寺,赠其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五回)。该谶预示了鲁智深要在世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由东京遇林冲而落草二龙山,而同心归水泊,而止于宋江旗下,即为该谶的应验。(22)
第二次是在水浒英雄受招安征讨辽国得胜而归,路过五台山,宋江、鲁智深等上山参拜智真长老时。长老唤过鲁智深:此去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与汝四句偈语,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第九十回)此谶的应验,颇为悲壮。水浒英雄的结局绝大多数都很悲惨,不是战死疆场,就是受到政治迫害,只有少数人摆脱了厄运,这其中就有鲁智深——所谓“正果非凡”。
水浒将士征方腊得胜而归,驻扎杭州六和寺。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同碧。夜半,忽听得寺外雷般响声,鲁智深只道是战鼓擂动,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待要出去厮杀,众僧拦阻,方知乃是钱塘江潮信,当下大悟: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万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腊而执”,俺又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合当圆寂。随即吩咐烧汤沐浴。又讨纸笔写一篇颂子,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宋江闻讯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在禅椅上坐化。做了三昼夜功果,合个朱红龛子盛了,直去请径山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第九十九回)鲁智深厮杀半生,弘扬佛法,至此大彻大悟,终得涅槃正果。
以上只是水浒谶言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第十四回晁盖梦见北斗七星坠在屋脊,吴用释为“应天垂象”。第五十四回罗真人赠公孙胜法旨八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第六十回晁盖攻打曾头市之前风折认军旗。第六十一回吴用为引卢俊义入伙警告其“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23)。第六十五回晁盖托梦宋江,言其有“百日血光之灾”,“江南地灵星可治”。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回宋江为招安事卜以决疑焚香占玄女课。第八十五回罗真人预言宋江“他日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并赠八句法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第九十回智真长老赠宋江偈曰:“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第九十三回(百二十回本)宋江征讨田虎受阻,李逵梦中得神人预兆:“要夷田虎族,须谐琼矢镞”。第九十四回(百二十回本)乔冽曾往九宫县二仙山访道,罗真人不肯接见,令道童传命要其“遇德魔降”。等等。另外,从谶言的表现方式来看,水浒谶言有谶语、童谣、诗谶、图谶、佛偈、道言、天书、托梦、占卜等,形式多种多样。总之,水浒谶言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之为中国古代神秘主义预言的博物馆。
历史上的谶言主要保留在三种古文献资料中:(1)史书;(2)哲学及宗教典籍;(3)小说。就目前来说,对谶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种,对小说中谶言的研究则要少的多。然而,反映社会问题的古典小说也是历史的一种记录,虽然经过文学创作而与史传文献有别,但它毕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尤其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融入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展现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广泛流传、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诸如水浒传那样的古典通俗小说,应该说是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更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事实”,反映了历史的“精神”,是另一种更为真实的历史记录。
替天行道是水浒传的核心,天人感应是其哲学基础,几乎每一重大事件都有天意在冥冥之中起着作用。贯穿水浒传始终的神秘主义气氛,往往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谶言上面。其谶言内容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在古典通俗小说中都是罕见的。由于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千百年锤炼,广泛融汇吸纳并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众思想感情的作品,它确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众文化的特征,对其谶言的研究自有重要意义。当然,其他类似的古典通俗小说亦有其价值。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
(本文写作中曾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孙家洲等先生的鼓励和指正,谨表感谢)
注释: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