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水浒传》谶言初探(1)学毕业论文网(2)

2013-09-13 02:38
导读:五、冬尽始称尊 预言方腊在江南称帝。 水浒中的宋江尊照九天玄女娘娘的法旨,改邪归正,接受了招安。尽管李逵曾大喊大叫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但毕竟响

五、冬尽始称尊

预言方腊在江南称帝。

水浒中的宋江尊照九天玄女娘娘的法旨,改邪归正,接受了招安。尽管李逵曾大喊大叫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但毕竟响应者聊聊,未成气候。而受招安的宋江所征讨的方腊,倒有些成王成霸、真命天子的气象。

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百二十回本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东京城献俘”),江南方腊,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后造反起义,占据八州二十五县,在清溪县内帮源洞中,起造宝殿内苑宫阙,睦州、歙州亦各有行宫,方腊自为国主,设三省六部台院等官,改年建号,自霸称尊,非同小可,不比啸聚山林之辈。为什么“不比啸聚山林之辈”。原来,有一次方腊打柴时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平天冠”“衮龙袍”皆皇帝服饰,他据此认为自己有天子福分。另外,方腊还上应天书,《推背图》(15)上道:“自是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那十千乃万也,头加一点,乃方字也;冬尽乃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占据江南八郡。总之,在水浒传中,方腊之辈决非一般意义上的草寇蟊贼,而是上应“天书”、符合《推背图》谶言的英雄豪杰。

《推背图》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秘主义政治预言图集(图谶),据说,其为隋末唐初方士李淳风、袁天纲制作,预言唐及以后历代兴亡变革之事。相传作至六十图时,袁推李背止之,故名曰《推背图》。宋初政府下令禁止,由于该书在民间流传已久,难以禁绝,宋太祖故意令人打乱其次序,使人难明真相,但似乎并未有多少效果,反而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推背图》。现流传于世且被收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辑之《纬书辑成》中文版“附录编”中的《推背图》有三种:甲种本、甲种另本、乙种本。乙种本为近年在海外很流行,“经过近代人精心加工”,其中无方腊起义谶言。甲种本则是李世瑜先生发现于德国一本刊物上的,据称“极可能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接近原貌的一种”。其第二十七图是“一人坐舟中,一女人对坐,一人执旗,一人执刀”。其诗曰:“若逢女子上牛头,有一猖狂上陈州。家是十千加一点,那时国乱此中由。”与甲种本“以作比较”的甲种另本,第二十三象“丙戌,天泽履”,其图为“六人在舟中,四人执刀,一人执锤,一女子踞胡床而坐”,其诗曰:“若逢鼠尾牛头后,有一猖狂在六州。字是十千加一点,寻思国乱此因由。”其编者按:“鼠尾牛头,指庚子、辛丑年。宋徽宗宣和二年(庚子),方腊在睦州起义,次年(辛丑)战败被俘。方腊相继克睦、歙、杭、婺、卫、处六州。十千为万,加一点为方。”(16)该谶在预言方腊造反这一点上与水浒传是一致的。不过两者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立场有所不同:水浒传中的《推背图》,提示方腊上应天书,南面为君;现存传本《推背图》则称方腊猖狂在六州,是国乱的因由。

我们可以推想,水浒传上关于方腊的谶言或许即当时民间流传而现已失传的某一种《推背图》,它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历史上的方腊,借助摩尼教,假托“得天符牒”(17),于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在睦州青溪县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起义前,当地民间即已流传着“粮食登场官府抢”、“石塔露水腊为王”(18)的民谣。史称“睦州青溪县妖贼方腊据帮源洞僭号改元,妄称妖幻”(19),“惟以鬼神诡秘事相煽摇”(20)“鼓扇星云神怪之说,以眩惑众听”(21)。毫无疑问,“得天符牒”的“天符牒”即天书,“石塔露水腊为王”的民谣即为谶言,其与水浒传中的天书(《推背图》)谶言当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方腊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小说中都应验了天书谶言。

六、听潮而圆 见信而寂

预言鲁智深功成身退,坐化六和寺。

鲁智深是水浒英雄中为数不多的出家人之一,但他却不守戒律,扰乱清规,我行我素,胡作非为,正如水浒传诗赞所称:“自从落发闹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第五十七回)然而,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禅宗)成佛作祖根基。早在他初上五台山时,众僧谓其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似出家模样,不可剃度。智真长老却力排众议:“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第四回)

此后,鲁智深两次从其师智真长老处受谶并得到应验。第一次是在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命其投奔东京大相国寺,赠其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五回)。该谶预示了鲁智深要在世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由东京遇林冲而落草二龙山,而同心归水泊,而止于宋江旗下,即为该谶的应验。(22)

第二次是在水浒英雄受招安征讨辽国得胜而归,路过五台山,宋江、鲁智深等上山参拜智真长老时。长老唤过鲁智深:此去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与汝四句偈语,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第九十回)此谶的应验,颇为悲壮。水浒英雄的结局绝大多数都很悲惨,不是战死疆场,就是受到政治迫害,只有少数人摆脱了厄运,这其中就有鲁智深——所谓“正果非凡”。

水浒将士征方腊得胜而归,驻扎杭州六和寺。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同碧。夜半,忽听得寺外雷般响声,鲁智深只道是战鼓擂动,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待要出去厮杀,众僧拦阻,方知乃是钱塘江潮信,当下大悟: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万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腊而执”,俺又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合当圆寂。随即吩咐烧汤沐浴。又讨纸笔写一篇颂子,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宋江闻讯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在禅椅上坐化。做了三昼夜功果,合个朱红龛子盛了,直去请径山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第九十九回)鲁智深厮杀半生,弘扬佛法,至此大彻大悟,终得涅槃正果。

以上只是水浒谶言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第十四回晁盖梦见北斗七星坠在屋脊,吴用释为“应天垂象”。第五十四回罗真人赠公孙胜法旨八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第六十回晁盖攻打曾头市之前风折认军旗。第六十一回吴用为引卢俊义入伙警告其“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23)。第六十五回晁盖托梦宋江,言其有“百日血光之灾”,“江南地灵星可治”。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回宋江为招安事卜以决疑焚香占玄女课。第八十五回罗真人预言宋江“他日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并赠八句法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第九十回智真长老赠宋江偈曰:“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第九十三回(百二十回本)宋江征讨田虎受阻,李逵梦中得神人预兆:“要夷田虎族,须谐琼矢镞”。第九十四回(百二十回本)乔冽曾往九宫县二仙山访道,罗真人不肯接见,令道童传命要其“遇德魔降”。等等。另外,从谶言的表现方式来看,水浒谶言有谶语、童谣、诗谶、图谶、佛偈、道言、天书、托梦、占卜等,形式多种多样。总之,水浒谶言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之为中国古代神秘主义预言的博物馆。

历史上的谶言主要保留在三种古文献资料中:(1)史书;(2)哲学及宗教典籍;(3)小说。就目前来说,对谶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种,对小说中谶言的研究则要少的多。然而,反映社会问题的古典小说也是历史的一种记录,虽然经过文学创作而与史传文献有别,但它毕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尤其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融入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展现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广泛流传、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诸如水浒传那样的古典通俗小说,应该说是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更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事实”,反映了历史的“精神”,是另一种更为真实的历史记录。

替天行道是水浒传的核心,天人感应是其哲学基础,几乎每一重大事件都有天意在冥冥之中起着作用。贯穿水浒传始终的神秘主义气氛,往往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谶言上面。其谶言内容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在古典通俗小说中都是罕见的。由于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千百年锤炼,广泛融汇吸纳并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众思想感情的作品,它确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众文化的特征,对其谶言的研究自有重要意义。当然,其他类似的古典通俗小说亦有其价值。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的注意。

(本文写作中曾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孙家洲等先生的鼓励和指正,谨表感谢) 

注释: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 《读第五才子书》。
(2) 《明史·流贼·李自成传》。
(3) 《元史·河渠志》三。
(4) 《史记·秦始皇本纪》。
(5) 《国语·郑语》。
(6) 《后汉书·张衡传》。
(7) 本文所引水浒传文字,除特别注明者,皆为百回本。
(8) 此谶在水浒传最初的蓝本--《宣和遗事》中即已出现,但不是童谣,而是天书上的四句诗谶,字句也有所不同。四句诗谶是:"破国因家木,兵刀用水工。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
(9) 《晋书·天文志中》:"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岁星降为贵臣,荧惑降为童儿,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象告。"
(10) 《后汉书·五行志》。
(11)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2) 此为百回本句文字。百二十回本则为"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以使该谶语与其增插的征田虎、王庆内容相吻合。
(13) 九天玄女法旨:"玉帝因为星主(宋江)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失忘。"(第四十二回)
(14) 论者历来对"天降石碣"多有微词。如李卓吾即认为:"这是吴用诡计"。"梁山泊如李逵、武松、鲁智深那一班,都是莽男子汉,不以鬼神之事愚弄他,如   何得他死心搭(塌)地。妙哉!吴用石碣天文之计,真是神出鬼没,不由他众人不同心一意也"。(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第1264、127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由此,"天降石碣"不过宋江、吴用等人搞的"神道设教"而已,未必为谶言。此说亦有一定道理。不过,从总体看,这种解释与水浒作者所褒扬的"罡煞"精神相去甚远,乃为文化人对绿林英雄的一种不恰当的揣度,故笔者不取。
(15) 水浒简本《水浒志传评林》称作《旗杆图》,而不称《推背图》。此中原由未详,或《推背图》在民间亦称《旗杆图》。更可能是,《推背图》历来为统治者所禁,流行于大众之中的《水浒志传评林》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将《推背图》改称《旗杆图》。不过《水浒志传评林》的《旗杆图》,其文为:"十千加一点,冬尽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不像正文,倒像是《推背图》的释文。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6)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辑成》,中文版,第1416、1466-146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17) 刘彭寿:《宋故承信郎彦通公墓亭记》,《桂林方氏宗谱》卷六,引自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理论组、历史研究所《方腊传》编写组:《方腊传》,第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8) 引自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理论组、历史研究所《方腊传》编写组:《方腊传》,第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9) 《宋会要辑稿》第176册,兵一○,讨叛四,方腊。引自何竹淇编:《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二)(上册第二分册),第442页,中华书局,1976。
(20) 方勺:《泊宅编》卷下,第98-98页,中华书局,1983。
(21)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讨方贼。引自何竹淇编:《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二)(上册第二分册),第436页,中华书局,1976。
(22) 张锦池:《论〈水浒传〉和〈西游记〉的神学问题》,载《人文中国学报》第四期(1997年7月)。
(23) 此谶本为吴用为迫使卢俊义上梁山而编造的,但其后却应验不爽,为吴用始料不及。显然水浒作者另有用意。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