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居安亭之际,震川与不少僧侣往来,他的佛家思想大多出现于诗中,如《甫里天随寺》中:
斜日半庭雨,清风数卷诗。空门往遗像,千载尔为思。[17]
《送友人读书玄墓山己亥庚子余尝读书于此》言:
邓尉山前古佛宫,湖波万顷贮群峰。欲寻老子当年处,五杏参天宝殿东。[18]
《请斥命事略》中也有说:“有光自叹生平与世无所得意,独有两妻之贤,此亦释家所谓神仙眷属者也。”在《沧浪亭记》虽仅透露了他曾与浮图文瑛交往,但《读佛书》、《光福山》等诗作中不但已经指明他与佛家有渊源,常来往于庙宇,也道出了他生活中对佛家典籍有研读的现象。《赠菩提寺坤上人序》开篇即言:
予昔年读书吴郡西万峰山中。旧有大藏经,在佛阁下。间往观之,因得尽见所谓五千四十八卷者。而妙法莲华经、维摩诘诸上品,皆略究其大旨。[19]
可见“读佛书”是真有其事,不光是读,还“究其大旨”,有些研究。此后,文中又提到:
嘉靖辛亥,予因悼亡,为延僧诵经,取其疏观之,往往忏罪求福之语。盖布施持戒之说下矣,而又如是,失逾远矣。因以为亡者之心,与佛之心一而已。即轻举遐览,乘云御风,逍遥于兜率之天[20],岂有所谓三道六趣云者?于是悉取其语而更之,直着此心,达之空王而无怍;使世间果有佛,即其理如是。长老唯唯。率其徒诵数十昼夜,予盖恍然真见珠宫贝阙生天之处矣。[21]
顺带一提的佛家思维,虽不自成一思想体系,但不可忽视。
我们可以在《震川先生集》中找到诸如《跋佛顶尊陀罗尼经幢》、《跋大佛顶随永尊胜陀罗尼经幢》、《赠大慈仁寺左方丈住持宇上人序》、《僧扶宗传》[22]等文章,皆为佛家所做。《长兴县城隍神灵应记》、《张氏女子神异记》等文,体现他对佛家“因果报应”说的认同。《张氏女子神异记》是继《书张贞女死事》后,对其事杂以神异之说,强调“因果”:
前三日,县故有贞烈庙,庙旁人闻鼓乐从天上来,火出柱中,轰轰有声。县宰自往拜之。时大旱,三月无雨,士大夫哀祭已,大雨如注。贼子吁天拜,拜乎两腋血流。[23]
作者的崇敬和愤慨是不言而喻的。卷三十中,他有数量可观的庙文、神文,多是以官吏之名祈雨求神,如《吿祭昆山县山神文》、《告昆山县城隍神文》、《祭长兴县城隍庙文》、《祈雨文》、《祀厉告城隍神文》等“实体的精神”文字是带有一定的佛家色彩的,也体现了他认识的时代局限性。
有光生活在阳明心学兴起的时代,他赞美阳明“固聪明绝世之姿,其中必独有所见”。在《示徐生书》中提到:“圣人之道,其迹载于六经,其本具于吾心,本以主之,迹以征之,烂然、炳然,无庸言矣。”又说:“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无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举笔为文,辞达意胜。”[24],“颇有感发人处”(归有光:《文章体则》)。他认为:
文字又不是无本源,胸中尽有,不待安排,只是放肆不打点[25]。
实已将心学精神注入散文艺术精神。阳明心学虽属于新儒学,而其阳明哲学成分多来自禅宗,禅宗同样标榜“心是道,心是理”。慧能《坛经·疑问第三》说:“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故刘宗周也曾称王阳明为“阳明禅”,两者颇有相通之处。禅宗大师也认为“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卷二《法语》),有“即心即佛”[26]之说。由此可知,震川所提倡的散文艺术精神也不是死守儒道以为本。而且我们在他的《史记评点》、《文章指南》都能看出,二者都重视“法”的特点,和专“为举业而设”的嫌疑。在《文章体则》中他提到的“文章非识不足以厚其本,非才不足以利其用,才识俱备,文字自尔高人”,由此,他的文学思想可见一斑。
归有光的思想兼受着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人格修养也势必受到相应的影响。思想是意识的,以其中的思想转化、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体的人格。此时,人格修养所及于创作时的影响,是全面且由根而发的影响。立足于现实世界,道家的“虚静之心”可以成就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之美的观照,与儒家的“仁义之心”可以说是心体的两面,皆为人生而所固有。孔子也曾提过“仁者静”的意境,老庄也提出过“大仁”、“大义”。面对现实的不公允,佛家的“因果”之说又给这颗不平的心带来一些主观的安慰,以求达到一种人格和精神、心理的平衡,弥补自然力量的不足。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有光,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转化提升为儒家道德理性的生命,以此与客观事物相感,必然而自然的对人生、社会、政治有无限的悲心和责任[27]。
主要参考文献:
①(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沈新林:《归有光评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③(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四部丛刊》集部,清康熙十四年刊本
④(清)张延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王云五主编,张传元、余梅年著:《明归震川先生有光年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⑥《归震川先生未刻集》,清光绪八年吴祖畲抄本
注释:
[1]沈新林:《归有光评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版,P91-109。
[2](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跋小学古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P119。
[3]同注2,P594。
[4]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十一册《明文海评语汇辑》一卷。
[5]同注2,首附钱谦益《新刊展川先生文集序》,P10。
[6]同注2,P343。
[7]王云五主编,张传元、余梅年著:《明归震川先生有光年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七月初版,P87。
[8]同注7,P87,《震川政绩》,选录自《湖州府志·名宦录》。
[9]同注7,P924-925。
[10]同注7,P927。
[11]同注2,《李南楼行状》,P579。
[12]同注2,P863。
[13]同注2,P939。
[14]卫广来译注:《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P79。
[1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4月版,P16。
[16]同注2,P341。
[17]同注2,P960。
[18]同注2,P968。
[19]同注2,P274。
[20]兜率之天:出自《法苑珠林》。“兜率天雨摩尼珠,护世城雨美膳,阿修罗天雨兵仗,阎浮世界雨清净。雨者,被其惠,犹言赐也。”
[21]同注19。
[22]见《归震川先生未刻集》,清光绪八年吴祖畲抄本,卷三。
[23]同注2,P422。
[24]同注2,《山舍示学者》,P151。
[25]同注2,《与沈敬甫》,P865。
[26]出自《传灯录》。“有僧问大梅和尚见马祖得个恁么,大梅曰: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曰:马祖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大梅曰:这老汉惑乱人,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白于马祖,祖曰:梅子熟矣。”
[27]参照赵利民主编:《儒家文艺思想研究》[C],徐观复《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北京:中华书局,P165-18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