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葬花吟》三题——诗体、内容、修辞(1)学毕(2)

2013-09-27 01:04
导读:再看平仄: 古风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风受律诗的影响,平仄上开始有了讲究,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
 再看平仄: 
  古风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风受律诗的影响,平仄上开始有了讲究,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的特点:a.最后三字用三平调,其次是收尾于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b.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回到《葬花吟》来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A。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B。(律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b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仄仄b。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平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平平平仄平(六平句)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仄平平A。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仄平平仄仄仄仄(叠仄),平平平仄平平仄a。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仄平平A。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平平仄仄平平A。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对)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仄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平平仄仄仄仄仄(叠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叠平)。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仄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平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仄平仄仄平平仄a,平平平仄平仄平(叠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仄仄仄平平仄仄b,仄平仄仄仄平平A。(律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仄仄仄平平仄仄b,平平平仄仄平平A。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仄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平仄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仄仄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仄平平仄平平仄a,平仄平平仄仄平B。 
  全诗共有十四句符合上述四种三字尾的要求,七句符合叠平叠仄要求,三十二句入律,三个律对,入律的诗句占了大多数,这是符合上文所说歌行体平仄多入律的特点的。而《葬花吟》大部分只有律句而没有律联,也就是说,出句入律,则对句不入律以为补救;对句入律,则出句不入律以为补救,这样仍不失古诗的格调,于是入律与仿古各展千秋、交相辉映,兼采律诗的格调美和古风的朴实美,从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全诗共52句,从字数上看,除去第十六句“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是十言,三十九、四十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三、五言以外,其他均是每句七言。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将古风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七种,错综杂言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在格调上与五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另一类就是四六八言颇多者,多具散文气息。据此看来,黛玉的这首诗应属于以七言为主的错综杂言,字数的长短变化看似自由取舍,实则颇有讲究,何处长、何处短,均是随诗人情感流转而动,充分利用了歌行体不拘字数的优势,参差而不杂乱,平添一种错落变幻之美。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征,充分发挥了歌行在抒情上的优势,而黛玉作诗,讲求的是“不以文害意”,“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葬花吟》作为其代表,自然不会刻意雕琢囿于死则,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随,笔随情转,一气呵成,细读起来,又更觉流畅自然、极具节奏感,收到了诗歌体裁表现的最佳效果。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的内容分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大学排名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黛玉的选材、用语、情感均不是无根而发的,而是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黛玉自小便没了母亲,失去母爱关怀的她自进贾府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虽然受着贾母的万般宠爱,但弥补不了寄人篱下的愁绪、孤苦无依的痛苦,再加上父亲仙逝扬州城,奔丧回来的黛玉已然成为投奔贾母的孤女,这在派系错综复杂、人情分外淡薄的贾府,“风刀霜剑”就更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黛玉又如何能够消受?环境的严酷让她不得不想方设法以求自保,而个性上的差异使她不可能像宝钗那样用圆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剑”,黛玉象刺猬,竖起满身的尖刺随时抵抗外来的攻击,她的小性儿、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计较,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宝玉越来越深的情愫加剧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正是因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会有黛玉的葬花之举,也只有黛玉,才会用葬花来释放满怀的愁绪。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而黛玉遣怀最主要的方式莫过于诗歌。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这也决定了她的诗是自由的、充满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同时,《葬花吟》的选材、遣词、立意又是借鉴了前人的结果。黛玉“葬花”如此感人肺腑,并不是她个人的创举。被誉为“风流文采,照耀江左”的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就曾有葬牡丹之举。据《唐伯虎佚事》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六如与林黛玉》这篇文章中分别列举唐伯虎《六如集》中的《落花诗》、《花下酌酒歌》、《桃花庵歌》等诗,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与《桃花行》两诗进行比较和对照,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是借鉴了唐伯虎《六如集》中咏桃花的诗作,例如: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寒则如刀热如炙。”(《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花下酌酒歌》)──“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俞先生指出:“《红楼梦》虽是部奇书,却也不是劈空而来的奇书。他底有所因,有所本,并不足以损他底声价,反可以形成真的伟大。古语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红楼梦》底赞语。” 
  因此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一般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是林黛玉全部诗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精华的代表。 
三、巧用比喻,别具一格——《葬花吟》的修辞分析 
  《葬花吟》修辞的最精妙处在比喻。所谓比喻,是指作者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比拟思想的对象。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 
  以落花喻红颜,原是诗家的传统手法,宋祁《落花》诗有句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周邦彦《六丑•落花》有句云:“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柳丝榆荚”、“桃李”、“燕子”、“风刀霜剑”、“泪”、“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曾写《咏柳絮•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有过寂寞体验的人,很容易理解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此句中出现的“桃花”意象在《桃花行》中亦有描述:“胭脂鲜艳何类似,花之颜色人之泪。”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探春有语:“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都如乌眼鸡一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传说湘妃哭舜时,眼泪滴在竹上变红,成“湘妃竹”。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 “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完的新愁与旧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眼泪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也好,“鸟魂”也好,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使得这个“中世纪”时代的少女身上闪耀不同寻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可能给她答案,而她也绝不愿苟活于浊世。“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落花归土,林黛玉在生死之间也没有第三条路去选,以至于贾母也说她不如宝钗有“福相”,“随分和时”。黛玉是重质,也浇灌着自己的生命之“花”,“质木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林黛玉看来,她甚至羡慕那些被她掩埋“还洁去”的落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何等哀伤而沉重的询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以至于宝玉听到此处也“哭倒于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后“斯园、斯地、斯人、斯景都已无形可觅,两颗心灵在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落了,理想幻灭了,性灵之光随之消散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 
四、结语 
  《葬花吟》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采取自由的歌行体裁,融入独特的葬花内容,运用借喻的修辞特色,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三教论衡与唐代俗讲(1)学毕业论文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