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1)学毕业论文(2)
2013-10-24 01:09
导读:三 除了上述《山海经》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时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外,本世纪《山海经》全方位研究还涉及到 天文学 、 气象学 、
三
除了上述《山海经》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时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外,本世纪《山海经》全方位研究还涉及到
天文学、
气象学、气候学、历学、医
药学、
生物学、古
人类学、考古学乃至
音乐学等方面的新论题。
1905年,刘光汉在《〈山海经〉不可疑》(《国粹学报》第1卷第10期)一文中就指出此书的科学性。30年代,学者已开始探讨《山海经》的科学价值。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燕京学报》第7期,1930年6月)、郑德坤(《〈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时代考〉书后》(《燕京学报》第7期,1930年6月)等文涉及了《山海经》一书某些科学解释问题,钟敬文《〈山海经〉的医药学》则是从医药学角度探讨《山海经》科学价值的论文。到了60年代,又有张贻侠《〈山海经〉——世界上最古老的矿产地质文献》(《光明日报》1961年3月29日)和伊藜清司《〈山海经〉与铁》(《社会
经济史的诸问题》,《森嘉兵卫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1969年6月)等论文发表。
80年代以后,探讨《山海经》科学价值的论文题材逐渐广阔,学者的注意力已涉及到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历学、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音乐学等各个方面。孙培良《〈山海经〉拾证》(《文史集林》1985年第4期)、尚志钧《〈山海经〉荣草释》(《中华文史论丛》第15辑,1980年3月)、盖山林《阴山岩画与〈山海经〉》(《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全祖孟《〈山海经〉中的浑天说》(《历史地理》第8辑,1990年)、陈国生、黄荫歧《〈五藏山经〉记载的植物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刘恭德《试论〈山海经〉与远古气候史关系的若干问题》(《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谢因《〈山海经〉与现代科学》(《读书》1981年第8期)、吉联杭《〈山海经〉远古音乐材料初探》(《中国音乐》1981年第2期)、王守春《〈山海经〉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等是这一类论文的代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长达10余万言,堪称《山海经》全方位研究论著,该著除了讨论传统论题以外,还探讨了一些新论题。吕氏的新论点涉及到《山海经》按南西北东的顺序与距今三、四千年前北斗星类似顺时针方向旋转有关,日月运行二十八宿与岁星(行星,一般指木星)运行,太阳黑子及假日,季风的认识,日出日落云霓以及反影的观测,流星与雷暴等异常天象,测天量地,极光和极昼极夜等等。
全方位研究对于破译《山海经》并认识此书的科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羿(尧)射十日可解释为当时世界性温热气候和局部地区的干旱给人们带来的灾害,以及偶然出现的空气中晶体反射显示的太阳幻影产生的多日假象,在原始人头脑中产生的强烈印象所逐步形成的神话;大量人兽禽鱼组合的怪兽奇禽和神异功能通过考古资料——如史前人岩画等的分析可以解释为上古狩猎先民动物崇拜之衍化,等等。
20世纪《山海经》全方位研究累累硕果为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尽管目前《山海经》研究在某些论题上学者的认识还不一致,但是可以断言,随着各学科不断发展和《山海经》研究的逐渐深入,这部旷古奇书的全部“破译”之日一定到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