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德篇初探(1)学毕业论文网(2)
2014-03-27 01:03
导读:为人修养要做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庄子天地》),要光明坦荡,即使对待父母和国君,也要是非分明,不能一味屈从;“知天乐者,
为人修养要做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庄子•天地》),要光明坦荡,即使对待父母和国君,也要是非分明,不能一味屈从;“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庄子•天道》)——懂得天然之乐,不抱怨上天,不指责别人,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鬼神的责罚,乐观旷达其乐无穷;做人不去苛责于人,人家也不会苛责于你,“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庄子•山木》);“既以与人,己愈有。”(《庄子•田子方》)——你越是帮助别人,自己就会感到越充实;“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丢掉得失,知足自得,不因利禄而受牵累,失掉利禄不忧惧,没有爵位利禄也不感到惭愧。
庄子说,一个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要防止八种误区:“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庄子•渔父》)——不是自己职分的事偏要去管,叫做“揽权”;别人不理睬却还要投靠进言,叫做“佞”;看着别人脸色迎合别人心意说话,叫做“谄”;不分辨是非地说话,叫做“谀”;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叫做“谗”;离间别人的亲朋好友,叫做“贼”;赞美坏人而诋毁自己厌恶的好人,叫做“慝”;不辨善恶,在善恶之间周旋,暗中助长他们的私欲,叫做“阴险”。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对外会伤害别人,对内会伤害自己,君子不会跟他们交朋友,明君不会用他们做大臣。为人修养切戒!切戒!
三、交友——《庄子》的道德互动
一个人品行的好坏,修养的高低,要通过动态才能检验,交友——在道德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验证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庄子认为交友要讲信用,忌轻诺;交友过程中要以人为鉴,自我检省;朋友要互相救助;朋友交往要平淡深沉;对朋友要宽容大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庄子•人间世》讲,“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与朋友相交共事,必以诚信相待。镜子明亮就不会落上尘土,落上尘土镜子就不会明亮(《庄子•德充符》)。长期和贤德的人在一起交往就会没有过错,所以,交友要择善而处,要取长补短。
朋友之间要患难相助,同甘共苦,要像“泉涸”之鱼,“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君子之间的交往淡薄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甘美如甜酒。君子之交虽淡薄却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看上去甜蜜实际上最绝情。那些无缘无故结成的朋友,就会无缘无故的离弃(《庄子•山木》);交朋友要宽容大度,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庄子•庚桑楚》),不能宽容待人的人,就会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人,就是被人所抛弃的人。
四、情感——《庄子》的道德归宿
庄子认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人心受到排斥就会消沉,得到推举就会奋发向上,这种煞费苦心于上下之间的情绪就会使人心神憔悴。软弱柔顺能够战胜刚强,有锋芒和棱角会招致雕刻琢磨。人心有时其热如火,有时其冷如冰,这种变化的迅速似乎在俯仰之间发生,而且能驰骋于四海之外。人心平静的时候,深沉而又静寂;活跃的时候,高悬中天。兴奋高傲而不可束缚的,就是人心哪(《庄子•在宥》)!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 (《庄子•则阳》)天下的君主都希望大臣忠于自己;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儿女孝敬自己。而“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庄子•人间世》)——孩子对父母的敬爱,出于天性,不可从内心更除。忠上、孝亲、敬友、爱幼——这是人间不可抹杀的情感。
在情感的发泄方式上,庄子认为平易恬淡为宜。《庄子•刻意》上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思想平静恬淡、欲念不盛的人,才能做到不患得患失,邪恶的意识才能不侵袭他的头脑。而《庄子•缮性》又引导人们“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对待高官厚禄和困顿贫乏同样乐观,所以就没有忧愁了。
爱家思乡之情为人之常情。《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祖国和故乡,一看到它就会令人高兴,即使山冈丘陵上的草木茂盛混杂,遮蔽了祖国和故乡的十分之九,望到它毕竟是让人高兴的事。被流放的越国人,离开祖国才几天,看到它所熟悉的朋友就高兴;离开祖国十天或一个月,看到那些曾在祖国见过的人就非常高兴;离开祖国一年以后,看到那些像自己同胞的人就非常高兴。一个人离开亲友同胞越久,他的思念之亲就越深厚强烈(《庄子•徐无鬼》)。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很重要,“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方子》)——令人悲哀的事情没有比心如死灰更大的,而人生命的死亡还在其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品德”被赋予了太多的阶级、时代内涵,但庄子关于道德的理论思想,就像几千年历史尘埃中的一个明珠,久远而光亮。
参考资料:
邱永山 老子庄子妙语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
杨荣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
张玉良 白话庄子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3年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