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学毕业论文(2)
2014-08-23 01:02
导读:这首词前四句化用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诗意,更通过女主人公与卷帘侍女的一问一答,暗示出这个抒情形象惜春而又不伤春的内
这首词前四句化用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诗意,更通过女主人公与卷帘侍女的一问一答,暗示出这个抒情形象惜春而又不伤春的内心感受。在这一个层次上,作者曲折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这一丰富细腻的内心变化。首先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这里,词里的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句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梦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虑。然而,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的。她认为“海堂棠仍旧”而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
前人曾指出这首词短而曲折的艺术特征。《廖园诗评》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仍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妙在含蓄。短幅中含有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也多指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胡仔说“此语甚新。”可见,李清照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传达词中主人公丰富而敏感驿动的心理世界的!从而能使一个充满着灵气的抒情形象顿时跃于纸上!
出色的艺术家,最善于捕捉一瞬间的生活情景,并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我们这样说,人们一定立即想到优秀的摄影师,因为摄影师的创作往往是刹那间完成的。这当然不错,然而,词人更胜于画家和摄影师,因为词中表现的“一瞬间”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不是由“姿势”引起动感。而是活生生地表现出生活。在词坛上,一般却认为唐之李后主,宋之李清照,最为善长。李清照对于词的修养,是多方面的,而在摄取“瞬间”的表现“永恒”这方面也较为突出,她笔下的抒情主人公也由此而长存千古。比如在表现主人公热爱大自然及大胆追求爱情等等形象上,李清照也是通过瞬间来表现永恒的。如她的下面几首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语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表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顾,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妍,含情吐媚。它既没有无计可排遣的相思愁绪,也没有悲世伤时好辛苦的印记,通篇都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旋律。从风格学上考察,它应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女献给大自然的一曲赞美之歌。
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湖上秋色图》但它却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诗与画都是艺术,既然有其艺术上的共性,然而就有分野。这首词中所蕴含的诗情,是任何画家都无法完全描绘出来的。这里充分显示抒情作品在传达感情上的长处。在作者眼中,水光山色都有生命的感情,与人亲近。眠沙的鸥鹭不愿与人离开,不归处时,它也不忍回头望一望。在这里,作者凭着移情作用,把人物形像虚化了,主人公热爱大自然及生活的抒情形象由感情移入外物得到表现。可见,借外物表现出,其艺术效果自然是明白直说所无法相比的。
李清照于年少时曾有过美满的爱情及婚姻。她的许多词也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如《綄溪沙》:
诱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回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写少女恋情的过程,“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维纱维肖。“月移花影约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约会。全词心理描写得十分细致生动,感情开展富有波澜,可谓姿态百出,曲尽人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青春少女这种大胆阜追求幸福爱情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