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代结束后的儒家学毕业论文(2)
2014-08-30 01:24
导读:●孔子一贯之道不只是推己及人而是隐涵着一条「天人合一」的思路 无言之教是孔子彻底突破传统的新观念。天在这里已不彰显人格神的特征,却又不可
●孔子一贯之道不只是推己及人而是隐涵着一条「天人合一」的思路 无言之教是孔子彻底突破传统的新观念。天在这里已不彰显人格神的特征,却又不可以把天化约成为运行的。由孔子一生对天敬畏足可以保住天的「超越」性,故我们不能不把天看作无时无刻以默运的方式在宇宙中不断创生的精神力量,它也正是一切存在与价值的根源。而天虽无言,并非不可了解,故孔子颂扬尧舜则天,无为而治。只有有智能的人才能自觉到天的默运创生的方式,担承起弘道的责任,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第十五)而小人看不到天与圣人的有形的作为而不畏天命,侮圣人之言。 由这一条线索切入,我最近才憬悟到子贡的证词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第五)的真正涵义。孔子的确不多谈性,没有像孟子那样出一套性论,这是事实。但《论语》中多处谈「天」谈「道」,怎可说「不可得而闻」呢?原来「无言之教」恰正是一个答复,正因为天道默运,不在言诠的范围之内,故不可得而闻。由此我才明白孔子的一贯之道不只是推己及人,而是隐涵着一条「天人合一」一贯之道的思路。这由《论语》本身的材料便可以建构出来,不必依赖《中庸》、《易传》等后出的才可以谈孔子的天道论。而指明孔子思想不只是一套俗世伦理,还具有深刻的宗教意涵,恰正是当代新儒家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孔子的人文主义并未切断与天的连系。 我曾论儒家思想的「两行之理」,照顾到《论语》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两个层面的道理。孔子思想的确有超越面,但却不落言诠,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层面。另一方面是往下落实,在世间做人文化成的工作,在这方面也不是依靠思辩言说,而是通过身教,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建立一个以仁为本、以礼为用的。当代西方家芬格雷正是由这一个角度认识到孔子思想的价值:在俗世的礼仪之中就体现了神圣的价值,一旦礼教大行,竟具备有魔术一般的效用。不幸的是,我们自己却忘失了这样的传统。九四年在日本福冈开会,大陆学者北大的楼宇烈教授大声疾呼提倡恢复礼教,简直刻不容缓,而诉说自己一生就是社会失序的受害人。近年来也有社会失序的现象,要加以对治自不能单纯地诉之于复古,但却必须努力在民主社会中重新建立起礼仪的规范。现在人们罔顾人文社会,因为往往看不到它的作用,但忽视它却不免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郑重呼吁大家重新重视这一层面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