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学毕业论文(4)

2014-09-22 01:05
导读:柳亚子、曹聚仁等,均有纪念文章。追昔抚今,感慨良多。胡先驌对宋诗派、常 州词派作家的论述,周作人对黄遵宪诗歌的注意,钱穆对龚自珍思想的研

柳亚子、曹聚仁等,均有纪念文章。追昔抚今,感慨良多。胡先驌对宋诗派、常
州词派作家的论述,周作人对黄遵宪诗歌的注意,钱穆对龚自珍思想的研究,郑振铎对

梁启超于近文学贡献的评价,都各有创获,王森然所著《近代二十家评传》中
有关严复、康有为、王闿运近代文学家的传记,以平实严谨见长。
戏剧方面,洪深、郑伯奇对晚清文明戏到现代话剧进路的思考,赵景深对梁启
超戏曲改良运动成就的梳理,刘雁声等对京剧及地方戏典兴衰的考察,郭沫若、吴其昌
、梁启超对王国维整理戏曲成绩的评价,浦江清、叶德均对吴梅戏曲成就的论定,都可
以作为这一时期对戏剧的代表性论著。
20世纪50至70年代,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近代文
学的研究进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阶段。 在1840 年至1918年为中国近代期、1919年至
1949年为中国现代期的分期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的起迄年
限随之得以相对固定,中国近代文学被看作文学史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中国近代
文学研究作为文学史的一个学科分支,也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的第三时期,随着唯物史观的流行和深入,研究者普遍注重从、、文化发展的
角度,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念,阐释近代文学
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近代、政治、文化的;近代文学所反映出的反帝、反封建的
思想主题和作品所体现出的阶级倾向和阶级情感,受到研究者空前的重视;反映下层劳
苦大众生活情感和近代志士仁人革命牺牲主义精神的作品得到褒扬推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应该承认,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为一种先进的历史观念和思想方法,给予这个时
期的文学史工作者在认识中国近代文学的产生、发展、性质、特点等重大方面以极
大的便利,许多旧文学史家看不清,说不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得到迎刃而
解。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研究者对唯物史观运用得不太纯熟,或过于机械,这个时期
的近代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偏差。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近代文学属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中国现代文学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文学研究活动中,
原本存在的以五四文学为分界的新旧文学的对立被扩大化;五四文学与维新文学革命的
联系被粗暴割断;个别对近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之作,流于贴政治与阶级标签。
第三时期的近代文学研究,仍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标志之一是许多文学史的编著者
,如北大中文系1955年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
史著作,开始把近代文学列为专章专节。高等学校的文学专业,也把近代文学列入教学
计划。复旦大学1956级的同学还专门编写了《中国近代文学史稿》。近代文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意识得到加强。标志之二是研究论著日益丰富。小说中有关侠义公案小说、谴责
小说、晚清小说理论的研究成为热点,围绕这些热点,学术界形成了一些学术争论。诗
文中有关龚自珍、魏源、黄遵宪、梁启超、秋瑾等作家以及有关鸦片战争诗歌、太平天
国文学、南社等思潮社团的研究较为集中。戏曲中有关话剧、京剧及地方戏形成与发展
的研究论著数量较多。标志之三是建国前即从事于文学史研究的老一辈专家新作不断,
建国后培养的研究工作者渐露锋芒。前者如王季思、阿英、唐圭璋、范烟桥、赵景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钟敬文、任访秋、吴奔星、吴小如、张毕来、钱钟书,后者如章培垣、杨天石、李泽厚
、傅璇琮、邓绍基、劳洪、刘世德、王俊年。在两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第三期的中国
近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气象。标志之四是作家文集、选集、研究资料类编得
到有计划的整理。建国后的三十年间,近代重要作家如龚自珍、魏源、黄遵宪、谭嗣同
上一篇:当代文化批评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学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