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恒先》的“自生”学毕业论文(2)

2014-10-22 01:06
导读:(3)生:濁氣生地,清氣生天。氣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異性,因生其所欲。4 (4)焉有:有或焉有氣,有氣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

(3)生:濁氣生地,清氣生天。氣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異性,因生其所欲。4
(4)焉有:有或焉有氣,有氣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1
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8有剛。先有圓,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長。
(5)出於:有出於或,性出於有,音出於性,言出於音,名出於5言,事出於名。
有人焉有不善,亂出於人。

詳宜利,主采物,出於作,焉有事;不作無事。

這五種生法中,“焉有”一條,最為似是而非。從架勢上看,“有A焉有B,有B焉有C……”,儼然一列生生不已的隊伍。但認真再看看,我們實難肯定,這A和B之間,B和C之間,究竟有多少因果關係,更不用說母子關係了。按“焉有”,用現代漢語說,就是“於是有,然後有”的意思,從而A和B、B和C之間,可以充分肯定的,便只是一種次第關係,時序關係(這一點,在中外、小大、柔剛、圓方、晦明和短長的例句中,看得最清楚)。它們也可能有因果關係,甚至母子關係,但那必須要有別的條件,必要的條件,否則我們是不能給“焉有”以普通的“生”的意義的。
那麼,我們難免要追問:B既非A所生,那麼誰是生B者?這個問題,我們留到下面一起解決。現在我們先一下“出於”。
何謂“出於”?出於可以是指從母親的肚子裏出來,也可以是指從某個場所裏出來。前者是標準的“生”,後者則未必便是生與被生的關係。《詩》有“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之句,“出自”就是“出於”的意思,那就說的是從幽谷裏遷出來,與生或不生全無關係。《恒先》說出於,說“有出於或”等等,看来也是这种场所关系。“出于”和“焉有”,一个表示场所或空间,一个表示次第或时间,都没有“生”的意思,所以《恒先》中曾把二者並提,說:“有人焉有不善,亂出於人”,“詳宜(義)利,主采物,出於作,焉有事;不作無事”。焉有和出於,在這裏一個是正著說的(人→不善;作→事),一個是逆著說的(不善←人;无事←不作),二者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沒有正面觸及“生”的問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恒先》對於“生”,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那就是上引的第一種生法:自生。
《恒先》文中明確而又反復地說:氣是自生;氣是自生自作。不僅氣是自生,其他一切物事,在它看來,也都是自生,因而有所謂“生或者同焉(或生或)”,“異生異,鬼生鬼,韋生韋,悲生悲,哀生哀”的說法。雖然我們現在還說不清楚“異生異,鬼生鬼”是什麼意思,但我們可以肯定,它們都暗含著同一個意思:自生。
正因為萬物皆是自生的,故在上述的“有A焉有B”的关系中,在“B出于A”的关系中,B皆非外物所能生,生B者只能是B自身。焉有云云,出于云云,谈的只是AB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而绝非亲子关系。像這樣不停地自生下去,其结果便出来了“复”的现象,即好像是生而又生,不停地生开去,其实却是回到了自己,是简单的重复。《恒先》说的“復,生之生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自生”和“复”,我们并不陌生。《老子》和《庄子》中,都有论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虽然在“作”,老子看到的却是“复”。《莊子·在宥》的说法更为明确,他说:“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因为“物固自生”,所以会“各复其根”,而且是“各复其根而不知”。此外,庄子在谈天籁的时候,对“自生”也有过很好的描述。
《恒先》论“生”的几种说法中,“濁氣生地,清氣生天”一条最难捉摸。我们知道,这本是很通行的一种见解,但如何把它同《恒先》的自生统一起来,却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1]《纬书集成》,第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月令》,第1354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上一篇: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