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突飞猛进,使数据处理(2)
2013-08-17 01:11
导读:3.2 NS-2 仿真验证 针对上述 LEACH 协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传感器节点的不一定撒布在平坦地带,节点之间可能存在空间距离,所以本文提出了将节点与三维
3.2 NS-2 仿真验证
针对上述 LEACH 协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传感器节点的不一定撒布在平坦地带,节点之间可能存在空间距离,所以本文提出了将节点与三维坐标系结合起来,这样既方便节点的定位,适合WSN 中因节点移动,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的特征,又能在簇的形成、簇首选择中显得更加快捷、方便,而且对于解决节点安全问题、剩余能量的均衡以及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周期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WSN 的网络规模扩展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下面将具体方案阐述如下:
假设 WSN 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大量的节点被随机分布在不平整的区域内;
②建立一个以所处位置海拔最低的节点为原点以正北为x 轴正向、以正东为y 轴正向、以竖直向上为z 轴正向的三维坐标系;
③在整个网络内,均匀分布具有GPS 定位功能的信标节点,作为整个网络的通信中枢,网络中每个节点都能够通过GPS 系统确认自己的位置坐标;
④数据发送时基于查询的;
⑤对于节点间的通信阻碍忽略不计;
⑥网络中无线链路都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假如节点1 在节点2 的传输范围内,节点2也在节点1 的传输范围内;
⑦WSN 网络中每个节点具有相同的结构所示:
仿真环境:仿真工具采用NS-2 平台,版本2.28,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Cygwin,LEACH 源码来自M IT 的网站,仿真程序是在LEACH 的基础上进行了编写修改和补充完善的, 并对 LEACH 协议的几个小BUG 进行了修正。
硬件主要配置:CPU 为奔腾2.8 GHz、内存1GB。仿真环境中,100 个节点随机分布在70 m×70m×10m 的三维区域内,基站坐标取(50,175,0)。每轮簇头选举时间间隔为10s。
中列出了仿真中使用的参数值。
大学排名 网络性能的优劣主要是靠每轮存活的节点的数目来反映。存活的节点数目越大,网络覆盖的区域就越广,每轮参与选取的节点就越多,从而延长了网络的生存周期。下面,针对簇首个数的多少分别进行仿真,根据节点数目、分布区域情况,计算出最优簇首数目为5 个,传统LEACH 协议初始化网络时,使用的簇首数目为6 个,比较这两种情况下的存活节点数目。
选择6 个簇首节点的WSN 网络在第390 s 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节点死亡,到400s 的时候全部节点都已经死亡。选择5 个簇首的WSN 网络在420s 才开始出现节点死亡,在500s 附近所有节点全部消亡,由此可以看出,5 个簇首的WSN 网络的生存周期要比6 个簇首的WSN 生存周期长许多。主要是因为选择6 个簇首的网络每轮平均能耗大,导致有些节点提前消亡。从5-3 可以看出,选择6 个簇首的WSN 网络在出现死亡节点后,节点死亡的速度比选择5 个簇首的网络要快的多,在350 s 时,网络中就有11 个节点死亡,在370s 时就有24 个节点死亡了,380 s 时激增到44 个,400s 时全部节点消亡。而选择5 个簇头节点时,死亡节点的速度比较慢。由此可见,优化后的网络簇首选择方法更能提高网络性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b、节点消耗的总能量比较对于 WSN 来说,节点能量是非常有限的,网络生命周期的重要指标就是节点的能耗。
单个节点的能耗越少,网络的生命周期也就会越长。比较簇首数为5 和6 两种情况下节点消耗的总能量。
从可以看出,WSN 网络选择在有5 个簇首节点是,大概在第510 s 才消耗所有能量。而选择6 个簇首的,则在400 秒左右能量就完所有能量消耗完。选择6 簇首的WSN 网络能量消耗一直在选择5 个簇首节点的网络曲线上面,这说明从第一个节点一直到所有节点都消亡,选择6 个簇首的网络所消耗的平均能量要比簇首为5 的网络大。具体的讲,在380s后表现的更为明显,此时6 簇首的网络能量消耗出现跳变,所消耗的能量突然变大,主要是因为在380s 时有44 个节点死亡,390s 时死亡了79 个节点,400s 时全部节点都死亡了。在390s 时,每个节点所拥有的能量就只能维持一次通信。通过仿真验证,改进后的LEACH 协议有效保证了节点公平承担能量消耗的负担,保证了网络能量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