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最后,现代汉字理据性的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时代发展,其中阶段性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楷,每个阶段的字形变化都是对汉字结构的一次调整。语言的发展,尤其是语音的发展,使得汉字的读音也在发生变化,这点对形声字的影响尤为突出,很多声旁与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读音,变得不相同或不相似了,造成形声字大范围的表音率下降。
三 对海峡两岸汉字前途的思考
目前,大陆和台湾分别颁布了相关的汉字标准字形,根据费锦昌先生对大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台湾地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的分析统计,“如果说得笼统点,那就是在大约5000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现行汉字中,约有60%的字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12]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仅在汉字研究的学术界,而且在信息处理界、教育界、新闻界甚至民间,海峡两岸书同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两岸在汉字书写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现代汉字字形是迟早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学术研究准备,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1.需要有正常的、良好的心态
汉字书同文现在不是哪一个政府的主观意志,而是时代对汉字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首先肯定的是书同文不是一场政治运动,也不是政治势力的较量,而完全是有志之士出于对全体中国人利益的关心,是因为不同的汉字字形已经大大阻碍了信息交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商业、通讯等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多考虑的是汉字的实用性和方便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可能脱离汉字现状。任何忽视现有汉字标准和现有汉字使用情况的极端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笔者不赞成把两岸现行汉字的差异任意扩大和缩小;不赞成把产生差异的原因简单地归之为大陆推行了简化字或台湾墨守成规;不赞成用过分简单化的办法来消除两岸字形的差异,比如让大陆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或者要求台湾一字不漏地采用目前大陆通行的简化字。”[13]
2.充分尊重目前两岸汉字使用的现状
我们姑且不论简化汉字的功过问题,事实上简化汉字在大陆已经有了广泛的基础,并建立了各种规范和标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汉字的形体会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但这绝不是说,大陆使用和通行的标准就是一成不变的,就是不能更改的。也不是说现行的汉字就都是最合理、最标准的。首先,汉字的发展演变是历史的规律,这符合文字本身发展的特性,即使没有任何官方的或行政的命令,在民间也是免不了的。其次,现代汉字中还有一部分使用频率高、笔画繁难的字没有简化,这不符合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入的6373个通用汉字中,就有138个字因结构、笔画繁难而不能在15×16的点阵字形中使用,如:“膏、霸、赣、酬、矗”等,信息学界不得不强行压缩。这些字总有一天要妥善处理。台湾《标准字体表》中确定的标准形体,也有比较合理的,如果能找到某些结合点,大陆也不应当采取完全漠然处之的态度。尤其是在对某些字进行调整的时候,应当适当考虑台湾的汉字标准。
3.科学、公正、历史地看待简化汉字
大陆对汉字进行简化,也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汉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远的不说,在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学士就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简化字,五四以后,与国语罗马字母运动兴起的同时,简化字运动也得到了发展。1920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简化字。之后,他和胡适、陆费逵、黎锦熙、杨树达等积极奔走,到1935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才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为什么本来是文字规律的东西会变成政府行为?道理很简单,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和使用汉字。当时我们的文盲和半文盲的数量已占人口的70%—80%,这严重影响了科技的进步、思想发展、国民素质乃至国家前途。而要想学习先进技术,首先要学习记录它的载体——汉字。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批评或者攻击当时的简化字运动,也就没有理由批评或者攻击新中国的简化字运动。
总之,我们没有意图颂扬简化字和简化字运动,我们不会忽视简化字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客观、公允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海峡两岸书同文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看法,从而推动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⑴陈章太《谈汉字简化》,《语言文字应用》1992-2。
⑵颜逸明《海峡两岸统一用字的思考》,《语文建设》,1991-2。
⑶孙剑艺《论海峡两岸汉字的现状与前景》,《山东大学学报》1995-1。
⑷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
⑸周胜鸿《试拟〈统一汉字总表〉》,《语文建设通讯》,第38期。
⑹李禄兴《现代汉字学要略》,文津出版社,1998。
注释
[1]孙剑艺《评“识繁写简”》,载《语文建设》1992年第2期。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81—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刘又辛《汉语汉字答问》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97。
[4]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81—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参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88。
[6]周有光《现代汉字中声旁的表音功能问题》,《中国语文》1978-3。
[7]李燕、康加深、魏励、张书岩《现代汉语形声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2-1。
[8]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袁晓园《识繁写简书同文字共识互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汉字文化》创刊号第5页。
[10]李乐毅《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的》,《语文建设》,1996-8。
[1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10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2]转引自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学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8,第567页。
[13]费锦昌《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字形的比较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