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灾荒引发社会冲突的原因(2)

2013-06-06 02:24
导读:(三)引发灾民流亡 自然灾害的爆发,还会造成灾民、饥民的流亡。大灾大潮,小灾小潮,以致流民潮的潮起潮落。与灾害的消长成正比。 (11)灾民是

(三)引发灾民流亡
自然灾害的爆发,还会造成灾民、饥民的流亡。“大灾大潮,小灾小潮,以致流民潮的潮起潮落。与灾害的消长成正比。” (11)灾民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当他们生活无着、无以谋生时,就会越轨犯禁,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最不安定者。
灾民主要是流向繁华的中心城市。灾民流向城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除了乞讨之外,基本上无其它谋生手段,大量灾民聚集城市,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即是使得城市社会犯罪问题增加。正如周谷城先生所言,“乡下逃荒来都市谋工作而不可得的……为生活要求所驱使………遂造成都市上的许多犯罪。” (12)下面试以19世纪末的直隶灾荒与流民的关系加以说明。从1895年至1900年,直隶连年灾荒,小农经济极端脆弱,经不起连续天灾的打击,灾民无以为生,只好远走他乡,这方面的史实连篇累牍,俯拾即是。如1895年,“永平、遵氏两处十属州县,去年被水甚重,访查该处近来情形,一村之中举火者不过数家,有并一家而无之者,转徙流离” (13)。1896年,东安、武清、永清等县水灾,田庐被淹,居民“荡析离居”;“本年六月以来,大雨时行,永定河水势漫溢,顺直各属被灾,水民荡析离居”。(14)直隶灾荒连年,流民如潮,成为统治者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饥民聚众抢粮,盗案叠出,是灾荒时期常见的现象。如1895年御史李念兹奏称,永平、遵化两府州属大水为灾,饥民“转徙流离,懦弱者,闯入人家就食,凶悍者,结伙成群,专抢囤积,名曰分粮”,(15)一部分饥民为救生计,加入了义和拳。有位外国传教士看出即将爆发的社会大震荡,谓“(1899年)旱情十分严重,且波及地区广泛,这是自1878年大饥荒以来第一次听说冬小麦没有在华北任何地区播种……土地光秃秃的,无法播种,在这种时候,懒散和不安分的人们准备铤而走险了”。(16)毋庸讳言,流民成为了义和团运动的主体之一。如果没有灾荒的肆虐、饥民遍地,很难设想会演化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正如有论者指出:“流民大军是一支盲动的巨大力量,在饥饿机制的驱使下,他们大量投身义和拳(团),为义和团运动的大规模展开提供了主要依靠力量,同时也为这场运动增添了许多盲动色彩”。(17)

(四)造成社会恐慌 中国大学排名
 在生活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人们看来,水旱蝗灾意味着饥荒、流离、死亡。通过所谓“凶年”“凶岁”等字眼,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在天灾的打击下的灾民恐慌心理。一旦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后,往往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加上近代新闻媒介的传播,其流传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由此就有可能促进民众的抢购之风,米商的投机行为,致使灾区米价上涨更猛。许多灾区根据以往灾年的情形,可以将谷价上涨的某种限度作为饥馑出现与否的标志。如在湖南省,“历年米价如每升过百文,即为荒年”。(18)陕西米脂县也有“米价过串,人要死一半”的民谣。1926年春夏之交,据报载:“福建闽海建安两道属今年大旱,日来省会米价飞腾,谣诼丛兴,人心惶惶”,(19)同年,重庆地区“百物涨价,民生日艰,雨泽过多,江水汛涨,比往年约高2丈,渝朝天门已半没,人心甚恐慌。” (20)1931年,《大公报》载:“晋省旱魃为虐连年歉收”,“今岁自春迄夏,亢旱之象为从来所未有,麦苗既经枯萎,秋禾复难下种”,“形势破(颇)为急迫,人民恐慌殊甚。” (21)上面材料中的“人心惶惶”、“人心动荡”、“恐慌殊甚”等词语充分说明了灾荒造成了人心的恐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剧。灾荒带来的社会恐慌,在政府的官方文书中也随处可见,这里以辛亥革命前十年为例。1902年6月,湖南巡抚俞廉三在叙述了该省水旱灾害之后指出:“流民愈多,匪类混杂,民气更加浮动。” (22)1910年6月,安徽巡抚朱家宝在奏折中强调,“各属灾荒叠告,人心浮动”,“皖北素称强悍,连年复苦荒歉,伏莽时虞,自非思患预防,层节布署,不足绸缪未雨、定变仓猝。” (23)统治者的这些忧心忡忡的议论,都说明灾荒带来了社会的动荡。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一些农民起义领袖或革命党人利用灾荒带来社会恐慌的动乱局势,宣传和发动起义。金田起义之前,广西数县瘟疫盛行,死人无数。“(灵川县)春,饥。三月,那隆方雨雹,民相抢食。夏蝗,秋旱,禾苗尽枯。”“己酉,(永淳)飞蝗蔽日,下食禾稼,大失收。”“(归顺直隶州)州境瘟疫流行;人死无数,并多豺狼。”(24)洪秀全等趁机宣传:“于己酉二十九年,上帝降言:‘人将瘟疫,信者则得救’。”广西地方迷信较重,人们见菩萨偶像不灵,且已多被打倒,便入会上帝教,得天父呵护,邀福免祸,所以太平军人数大为增加。1850年,广西灾情更加严重,到处饥民遍野,饿殍载道。洪秀全等又趁机宣传上帝降言:“有田无人耕;有屋无人住。”(25)其时,米珠薪桂,每有为富不仁者,囤积居奇,趁机抬高米价以图私利,因而惹起饥民愤恨,聚众抢米,屡起暴动。地方官吏与富豪朋比为奸,欺压人民,于是一般饥民之强悍者铤而走险流为匪徒,其较为安分者,则不甘坐毙而加入拜上帝会。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洪秀全在反清檄文中尖锐地指出:“天国永兴也,有无数之祥兆;而妖胡将灭也,有莫大之灾氛。故天意灭奴诛犭    咸 犭豐                                                                                                                                                                                                                                    之丧于黄土;人心归主,正豪杰之宜顶青天也。”(26)太平天国起义军宣扬上天降灾的思想虽不科学,但起到了发动起义的功效。

上一篇: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