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议儒家教育理念与外语自主学习的关联(2)

2013-09-06 01:12
导读:2.“为己之学”。就“圣可学”的观念来说,显然不是对于者而言,而是对学习者而言,其重点不是教育者怎样去教,重点是学习者怎样去学,学习者自己怎样学

  2.“为己之学”。就“圣可学”的观念来说,显然不是对于者而言,而是对学习者而言,其重点不是教育者怎样去教,重点是学习者怎样去学,学习者自己怎样学得德性、学为圣贤。这也可见的教育思想更关注的不是教,而是学。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从《论语》的文本来看,“学”一词使用的频率极高,而“教”的使用甚少。这一对比显示出,把“学”看成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孔子所理解的教育不仅是教,更强调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追求的过程。孔子主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14:24),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人即给别人看,为己是为了自己的人格与精神的成长和完满。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由己之学,是人为了自己而主动的学习,教育的精神就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颜渊,12:1)学习成为圣人的观念不仅在教育目标上界定了教育的人文性质,也使得“教育”的重点不在教,而在学,虽然“学”可能包括向老师学,即包括一些教的内容,但学更多强调的是学习者自己努力地去学习、实践。
  3.教师的角色。与“为己之学”紧密相连的另一端就是“成人之道”。“为己之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过程,而“成人之道”则突出教育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扮演的正确角色。“学”既然是自主、能动的过程,那么“教”又该起到何种作用?在孔子看来,古典儒家的师道只是力图说明什么样的人是高尚的人,高尚的人具有什么具体的德性,而不是告诉学生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格,更不会证明成为高尚的人有什么好处。
  因此,教育者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启发诱导的,也是因材施教的。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9:8)“叩两端”还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强调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对立面,从事物的矛盾中去求得知识。又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7:8)即教导学生时,不到他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还不能举一反三,就要暂停下来,不包办或灌输。对于儒家有关“教”与“学”之间关系,韩钟文引用了儒学大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一三》中的话进行了描述:“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难处同商量而已。” “成人”既要依靠师友教育与切磋的客观;更要依靠个人立志、自省、力行的主观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理想的人格。当前也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是高度一致的[6]。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国外语学者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强调学习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而教师则成为这一过程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刘重德引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鼓励大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积极独立思考、不断创新进步[7]。顾曰国认为,学习语言的误区之一就是对教师的过分倚赖,“大家要仔细揣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点出了学习的本质。任何一种学习,归根结底是在学生自身,而不是在老师。”[8]何自然特别强调虽然学外语的方法和经验因人而异,但最终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9]。
  
  四、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以孔子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为人类教育的发展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的。他们的教育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孕育了后代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也对当代的很多教育思想起着作用。在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总结、吸收国外的教育传统和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 Dublin: Authentik,1991.
  [3]Littlewood, 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 Applied linguistics,1999,(1):71-94.
  [4]Nunan D.Closing the Cap Betwe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J].TESOL Quarterly,1995,(29):133-158.
  [5]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6]史耕山,周燕.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4).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7]刘重德.与大学生谈治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5-17.
  [8]顾曰国.AWholePerson[A].《学习》编辑部(编).英语的门槛有多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4-109.
  [9]何自然.外语是学会的[J].外国语,2003,(2):51-56.

上一篇:探析从性别因素的角度对比英语语言变化中两性 下一篇:探讨关于交际教学模式中的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