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外语教学如何创新(2)
2013-09-07 01:05
导读:(三)要强化现代技术培训。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视野开阔,对新技术、新手段的掌握往往优于老师,教师只有早于学生、熟练于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三)要强化现代技术培训。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视野开阔,对新技术、新手段的掌握往往优于老师,教师只有早于学生、熟练于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组织好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与“学”,增强教学的实效。因此,高校要重视加强对广大教师进行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强化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与学习,使每一名德语教师都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完善教学手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应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德语教师自觉成为学习型教师、复合型教师、合作型教师和教学研究型教师,推动高校德语教学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要抓好德语教师的学历升级。良好的专业发展是保留德语教学骨干的有效条件,高校要继续实施大学教师学位提升计划,使广大青年德语教师在3至5年内全部拥有硕士甚至更高的学位,使广大德语教师在教学之余能够使自己的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使他们更加忠于学校、忠于自己的教学事业。目前,许多大学外语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学校可以通过增加人员或采用网络教学等方式逐步减少教师的教学课时,让他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开展教学研究,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教师培训工作可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要与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三、创新德语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德语教学水平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效率。大学德语教学改革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可以说,人工智能、数字化、网络化等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为推动德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工智能能使外语教学系统做到教学个性化、人机互动自然化;数字化使信息实现海量储存、传递速度加快;网络化使教学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自主学习。大学德语教学改革突出了计算机网络在外语课程中的“支撑”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大学德语教学新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大学德语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今后大学德语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网络下的德语教学模式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语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在资金投入上要给予适当倾斜,确保运行的硬件环境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强化对各类支持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支持,保持对教学软件的必要的技术改进和升级。
(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第一线的大学德语教师要积极实践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以丰富的德语网络资源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加强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有着计算机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在计算机上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建立起适合外语教学的网络生态环境,有助于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大学德语教学模式改革要努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尝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方面取得实效。以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德语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加入到德语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推动德语教学的创新发展,促进德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主动开发互动式教学模式。德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对象特点,主动运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德语课堂的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课前应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这样学生在广泛进行思辨、争论后,能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可以有效调动主动参与德语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向阳.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
[2]褚静.德语交际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03).
[3]刘玲玉.试论项目教学法在德语阅读课程中的运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4]Sch?觟ne,A.Er?觟ffnungsrede des Pr?覿sidenten der IVG zum VII.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β G?觟ttingen,1985.In:ders.(Hg.):Kontroversen,alte und neue.Band 1,Tübingen,1986:9-14.
[5]胡壮麟.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