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2)

2013-09-15 01:30
导读:,对于俚语的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有效而得体的运用适当的才能达到不同间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3文化教学的目的、意义 3.1文化教学的目的 在
,对于俚语的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有效而得体的运用适当的才能达到不同间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3文化教学的目的、意义
  
  3.1文化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文化教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然而文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单纯片面的传授文化知识,应该设立模拟场景,让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受目的语文化,从而迅速提高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
  此外,高等的文化教学往往只传授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且外教也只教授外语专业学生,对于公外的学生来讲,英美与文化的选修课资源不足,与外教交流机会少,这都造成文化教学难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得到普及。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从其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方面课程所占比例要远远大于,并且,社会文化教学也只是注重、、国家机构、文学以及影响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大学外语专业教学的文化教学是为文学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具备应用的能力。外语专业教师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也停留在初级层面,实践与应用机会少,致使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学习到了语言的基本技能,缺乏实际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外籍教师的配置数量过少,达不到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既定教学目标,并且,外教的授课内容通常也只注重于口语的锻炼,俚语的传授,文化教学少之又少,只在沟通出现问题时才进行讲解,不能够尽早预见问题,迅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文化教学的目的所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2文化教学的意义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既然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语用的能力,那么就必定要涉及文化教学。从学生学习的历程中,我们不难以看出,在外语学习的初级乃至高级阶段,教师都没有将文化教学完整的纳入到课程体系之内,在进行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滥用禁忌语,大谈特谈目的语国家的敏感话题,这都造成了对方的误解,因此,从学生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教学就应广泛涉及文化教学,使学生从最开始就兼备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然而,文化教学不能只是表面功夫,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化事实,就会造成学生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后果。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一些目的语国家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进行跨文化交际行为,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的能力。
  归根结底,文化教学的正真内涵是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理和技巧,并将其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得心应手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结论:本文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外语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重用语言技能而忽视了语用与文化教学,因此,作者认为,文化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外国语言教学的体系之内,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与应用的能力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并迅速的将文化与语言教学完美融合并得以普及是目前中外语教学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严明 .大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 究——黑龙江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魏泓.跨文化交际与多样性的关系探析.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3]Birdwhistell,Ray.Kinesics and Contex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3]岑建军.难在今日功在千秋[J].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2).
  [4]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
  [5]彭丹逵 .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 电大英语快讯,2006,(1).
  [6]陈昕 .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 .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7]陈俊森 ,樊葳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8]孙艳玲,陈倩.非言语交际在中的应用. □

上一篇:试论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