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词语的内在语义与对应关系(2)

2014-02-14 01:27
导读:从对reject一词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词语的表层语义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然是内在语义在起作用。学习如果能有意识对类似subject这种

  从对reject一词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词语的表层语义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然是内在语义在起作用。学习如果能有意识对类似subject这种有着深刻内涵、表层语义繁多、活用难度较大的词语进行构词分析,探索词源,掌握词根词缀的原意,弄清内在语义和表层语义的内在联系,通过词缀的组合,拓展表层语义的外延,就不会对繁多的释义感到不知所措,同时能够提高词语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在遣词造句、提高英语交际、修辞能力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英义的对应关系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认为,英文单词和中文释义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说到Crab就想到“螃蟹”,说到introduee就想到“介绍”,说到teaeher就想到“老师”。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这些词汇落实到句子或段落时,在口头上、书面上甚至在思维上常常会出现所谓“中国式的英语”(Chinghsh)或者是“不象中文的中文”。

  无论学习哪一种,在遣词造句上必然会遇到与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英语与中文的对应关系上有三种情况:完全对应、部分对应、缺乏对应。

  1、完全对应

  这一部分最容易理解。例如,crab对应“螃蟹”,ant对应“蚂蚁”,PlasticS对应“塑料”……这二者之间就象两个完全相合的圆,在同一个平面上完全相互对应。因此,这些词汇在实际运用中一般不会出现差错。但事实上,这样的对应相对较少。

  2、部分对应

  一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只有一部分是交集,而更多的部分却互不搭界。这样的情况可能是最多的。但是却往往没有引起学习者足够的注意。这里我们试举“introduce”和“介绍”一例来进行剖析。例如:Let me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Bill. (请让我自我立里:我的名字叫比尔。)

  “介绍”可以是“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的意思,“introduce”也有.“cause to be acquainted”的意,在这一局部概念上,二者之间的内涵互相吻合。可问题是中文的“介绍”是否完全等同于英语中的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以下的例子。

  李教授向他的学生们介绍了一个新书。

  这里的“介绍”并非一般定义上的“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而是具体化的“suggest favorably”或“Presen tas worthy of accePtance”因此,能反映此确切内涵的应是“recommend”。此句应译为:Prof.Li. recommeded a new book to his students.又如“市、县官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机构对塌方事件进行联合的情况。

  此句中“介绍”的内涵是“to give detailed information to”因此确切的用词应为“brief’’全句应译为:He was briefed by city and county offieial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joint investigation by their ageneies into the cave一in.再如,该退休教师向新教师介绍了他的教学经验。

  此句中“介绍”也不是“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而是“convey to another or hand downto another who is younger or comes later”,反映这一概念的应是“pass on”,全句应为:The retired teaeher passed onhis teaching exPerience to the new coners.反过来看introduce,在以下所举的例子当中,都不适合用“介绍”来解释:

  Tobacco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Allleriea.烟草是由美洲传人欧洲的。

  Eleetronic technology has also been introduced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eine.也采用了技术。

  Relative pronouns introduce adjeetive  clauses.关系代词引出定语从句。

  He is apt to introduce new idess into the business.他敏于在企业中引进新的思维。

  Dressing designers introduce new frshions each year.服装设计师每年都推出新的款式。

  The doctor introduced a long tube into the sick man’s throat so he could breathe.医生在病人的唯头插人一根长导管使他能呼吸。

  由上述例子可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些词的语义虽然有部分的对应,但是,从整体上看并不存在概念的完全等同。

  3、缺乏对应

  由于特点、背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的词汇之间都存在着不对应的情况。例如:中生叫“王老师”、“李老师”,有人就会想当然地用英语称为“Teacher Wang”“Teadcher Li”,事实上“老师”作为一种礼貌的称谓,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词的(teacher是和作为职业的“教师”相对应的)。若要放在姓名之前,一般都用Mr.或Ms.相称,如果是对教授也可冠以“Professor又如,“事后诸葛亮,英语是“hindsight”,而美国人常说“Monday mornig quarterbaek”“诸葛亮”在这里役有对应词。

  除了上面的某些具体的人或事没有对应词外,某些抽象的概念也没有对应词。在<傅雷家书》中提到汉语“感慨”一词,这个词的内涵太宽,概括性太强,它反应的是“中国人特殊的一种状态”(傅雷语),没有一个英语词语可以准确地对应,这个词竟将这位界的泰斗也难住了。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语之间存在着完全对应、部分对应、缺乏对应三种关系,因此研究部分对应和缺乏对应的情况就显得犹为重要。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防止过分强化英汉的以应关系,死记硬背汉语释义,以致于铸成一条等义的锁链,束缚了自己,僵化了语言。应该明辨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意识的摆脱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培养英语语感,发展英语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Austin,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ambridge,Mass;Handvard University Press.

[2]Cregory,M.&Carroll,S,1978,Language and Situation,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3]陆国强,现代英语构词〔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陆谷孙,英汉大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6]戴炜栋等,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出版社,1989.

[7]汪榕培等,现代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上一篇:二语习得中母语的积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