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由于新疆锡伯族较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其两百多年的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与周围其他民族产生交往,从而学习和掌握第二、三种,许多人兼通维语、哈语,有些还通晓俄语。民族语言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敲门砖。民族语言的学习对个体而言是对该民族文化的理解过程。一个民族内部人口学习邻近民族的语言,一般来讲,容易产生文化上的涵化。锡伯人为生存之需学习周围异民族语言,但却抗拒文化的涵化。这其中体现出的矛盾性也是每个锡伯人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的反映。也按塞维斯和萨林斯的第一个“二律背反”理论,精通多种语言是文化的创新和对的适应。
时代变,社会变,文化变,人也要变。在语言学习方面,在当代社会,表面上新疆锡伯族没变,仍在推广锡汉双语教育,都是多语者,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锡伯人语言学习背后的深层动机已经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需求并存的状况向工具理性需求发生转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过程和机制也更为复杂。
[参考书目]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4、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5、佟加·庆夫、佟林清,《锡伯族风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6、葛丰交,《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稿》(鉴定稿)
7、编委会,《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注释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2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编委会:《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9页,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4] 葛丰交:《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稿》(鉴定稿),7页
[5] 编委会:《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9页,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 佟加·庆夫、佟林清:《锡伯族风情》,137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7] 葛丰交:《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稿》(鉴定稿),51页
[8] 葛丰交:《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稿》(鉴定稿),52页
[9]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7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 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290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30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30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2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7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 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18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 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20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17] 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126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 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4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 转引自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39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 转引自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19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 转引自编委会:《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182页,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2] 编委会:《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53页,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3] 编委会:《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53页,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4] 编委会:《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53页,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