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含意本体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更为基本的层次上发现含意存在的原因,即作用于而形成含意的初始条件。
含意既然是对常规关系的解读,对含意的研究就不得不首先探讨“常规”的内容及其与含意的关系。含意本体论通过考察含意发生的来由,发现并了常规关系的若干种类形式。如:
(一)索引式。以某种语境作为索引而产生含意。如:"A先生刚才说,他会在一个小时内来。”这句话如果是在九点钟、在办公室说的,那么大家会以此为“索引”而推知:A先生会在10时前即9时之后的一个小时内回到办公室来。
(二)像似式。即由言词的形似产生含意(如汉字的“之”/“曲折,’)。
(三)替代式。由于典故、传统等缘故用另一词语替代原词而产生含意,如“而立”替代“三十岁”。
(四)链条式。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推理而产生含意。如:“狐狸饿了,便去找吃的。它来到一个葡萄棚架下,棚架太高,它看着棚架上的葡萄,却吃不到。”这句子,其划线部分实际上是不必说的,但却是句中的含意。
(五)寄寓式。在某种情况下,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附带共生的关系,通过提及一物伴生对另一物的联想而产生含意。如:在超级商场里,说“某人推着购物车来到出口处”时,购物车一般理解为“装着选购的物品”。
(六)作譬式。通过修辞上的各种比喻产生含意。换句话说,含意就是常规和语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说语境是一个变数而难以穷尽,那么常规作为某一语言团体对一定的规约、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传统以及历史渊源等约定俗成的共识,则具有相对固化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而了解和把握的。
五、含意本体论的理论依据
含意理论的分析不再只限于语言学、语以及语用学范畴。实际上,普通学中的“择近心理”学说对于意向含意的“多义型结构形态”的分析运用、格式塔心“完形”心理倾向理论对于意向含意的“断裂型结构形态”的说明和支持等都可表明:徐氏的思辨和推理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尽管他的论著的中心论题是“会话含意”或“含意本体论”,但心理学的概念确为他提供了新的学理依据,从而使他不再满足或局限于既成的结论,为构建自己的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有关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他也是极喜借鉴和引用的。比如对“基础含意”和“前台含意”的创发,对中国对联的含意分析,以及对语言形式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研究的强调等等都是例证。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一1975)的“对话理论”也被徐氏引人他的“含意本体论”之中。如此,文学与语言、文艺理论与语言学产生了“对话”,“复调”,在理论层面上成为可能;同时,徐氏在借鉴的基础上创发出“含意性”和“含意化”两个概念。前者是话语的普遍特征,即它蕴涵含意;后者则指“被利用的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内化为话语的隐性表述”的过程。
心理学和文艺理论观念的引人实质上是对作为本体的人的重视。这说明含意本体论已不再局限于一般语用学范围,而与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理论的变化随着人本身的认识、随着对作为本体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变化。
新格赖斯的三原则转向一般含意的研究,但这些原则却未能完全顾及作为本体的含意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诸多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列文森等并没有把人这个重大因素纳人考察范围,这也许与他研究的是作为句法现象的“上指”这个问题有关。由于徐氏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些情况并且辩证地吸收别的学科的有效成果,这样他对理论的阐发才达到了否定之否定,从而构建出自己的体系,推进了理论的进展。
六、结语
含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意义,具有复杂性、多向度和隐蔽性的特点。研究含意的各种理论学说往往只能侧重解决其某一方面的问题。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以及含意本体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何为含意”、“何故含意”、“何时含意”和“何知含意”等含意的四个基本间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见解和可循的原则准则,尤其是常规关系的提出和分析,为最后解决“何知含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随着对常规关系研究的深人,人们对含意衍推的奥秘将有更多的了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