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语境依赖性
上下文是一个小句所处的(1inguisticcontext),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小句可能表达不同的言语功能。
如:“Canyouclosethewindow?”这样一个句子,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中说出就会产生不同的言语功能。如果是一个检修房间的木工说的,那就是一个问题,由疑问语气一致地体现,其理想化回应只能是“Yes.”或“No,”等言语行为;如果是仆人说,那它是一个问题、请求;如果是主人对仆人说,则是一一个命令,这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气从请求的语气域转移到了命令的语气域,这就成了疑问语气隐喻,其理想化回应是非言语行为,即关上窗户。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这个句子也决不仅仅是询问对方是否有关上窗户这个能力。
同样,当丈夫看到妻子在很冷时穿裙子外出,说“DopeoplewearcoatsOilsuchaday?”他是用疑问语气隐喻地表达命令,劝服妻子不要在这么冷的天穿裙子外出,以免感冒;而决不是询问妻子这么冷的天是否有人穿裙子。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请甲乙丙丁四人吃饭,甲乙丙三人都来了,只有丁还没来。这个人等得不耐烦了,说:“该来的还不来。”甲听后就走了。他说:“不该走的走了。”乙听后电走了。最后他又说:“我不是说你们两个。”结果丙也被气走了。这三句话都是陈述语气,第一句是言明事实,表达等客不到的焦急心情,第二、三句是表达看到客人走了时的无奈的心情。主人可是一片好心,可他只顾自己说不顾别人怎样理解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这个特殊语境中,几个客人都把主人的话当作语气隐喻来理解了。
所以,无论是语气隐喻还是问接言语行为都强调语境依赖性、语境变异性,都强凋语境在正确理解说话者交际意图中的作用。
2.礼貌性
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越疏远,说话者选用越有礼貌的隐喻形式;反之,说话者选用比较直接的表达形式。例如:有一对热恋中的(中国)情侣,他们彼此了解颇深,在如此浪漫的约会中,男方斗胆向女方求婚,用的言语形式一般会比较直接。如果他用一种间接的语气说:“假如你不在意的话,请你下嫁于我为妻。”这句话女方听起来一定会感到很别扭。假如求婚者用间接的陈述句式说:“我很想娶位女子为妻。”其结果也许会使对方难堪,甚至会使对方中断和求婚者的关系。夫妻不会使用由疑问语气或陈述语气隐喻地体现的命令,他们会经常直接使用祈使语气。如一方叫另一方关门,一般说“Closethedoor!”如果一方说“Wouldyoupleasclosethedoor?”或者“I’m wondeirngifyoucoulclosethedoor.”则表明夫妻俩关系不正常。综上所述,话语的可接受性受语境社会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分礼貌。不够礼貌固然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分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
五、结语
正如朱永生倡导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的语言理论,两者有许多的相似处,如都注重语境的功能,重视交流双方的关系。本文从语气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的互补性验证了这一观点,言语功能范畴和语气范畴之间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句子的形式与功能之间也并不存在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因此,从语气隐喻的角度解读间接言语行为是可行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