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则认为,文学绝不是对现实的被动反映,不是社会规约的附庸,它同时也创造自己的文本现实,影响甚至塑造社会现实。德里达认为,文学通过语言产生了一种启迪的力量,一种在某种程度上与司法语言共有的力量:它不仅教会我们更多、甚至是“基本的”关于所有写作及其阐释时的哲学和科学局限性,而且甚至“可能超过它们,质询它们,‘虚构化’它们”。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作为虚构话语的文学,它又是怎样创造世界的呢?伊瑟尔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文学要具有吸引力,就必须带给读者一些新的东西。因此文学不可能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自己的主导思想,相反它常以打现有制度的擦边球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伊瑟尔明确表示:“虚构话语具有言外行为的基本属性”,一方面,它关涉规约;但另一方面,它又引领读者理解文本得以形成或述行的选择机制,进而使得读者生产出文本的实际意义,最终达到文学成功述行的目的。虚构话语正是通过解除所选择的规约的实际功能而产生效应:“我们的言语行为需要的是纵向规约,但是不同规约的横向组合又能使我们完全看清我们怎样实施行为。在他看来文学文本既不复制世界,也不与世界唱反调,它将既存的意义模式进行重新安排和重新分等。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语境和规约,以此形成话语并受其制约,文学也不例外。文学离不开世界,否则文学话语便无法生成,更无法成功交流,最终也就失去了作为话语的意义。在言语行为理论的维度中,将文学视为言语行为:一方面,文学创造自己的世界,或者改变原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又是文学成功述行的首要条件。
三、言语行为理论维度中的“读者”要素
读者是文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学到了读者那里既可以说是文学活动的终结也可以说是文学活动的重新开始或者说是真正的开始。读者对文学的参与活动也就是文学的阐释或者说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一直是西方美学和文学批评领域里的核心论题,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的理论批评家们一贯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从属于文学创作话语的,是用来阐释作品的意义、说明作品文学形式和创作规律的。70年代以后,解构主义者提出文学批评是独立于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在于具体深刻地开发文学创作话语,以达到开辟新的空间。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对文学批评的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学批评是一种既需要完全依从于文本、准确把握文本定义,又需要走出文本、独立自主地处理文本,对之再命名的施为性活动,文学批评不是一种自在自律的机械的话语形式,而是一种自主自卫的能动的行为方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人说语言的观念出发,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是一种完全受制于演说主体的活动,言语的功能主要是用来传达和履行言说主体的意向意图,完成某种行为。在奥斯汀看来,将具体言语放到特定的语境中,联系言说者的意图,全面准确地理解它的本意,是言语阐释的唯一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一个真正的言语阐释者既应关注言语“行”的层面,更应关注“言”的层面,将再现和再创造结合起来。再现言语是记述性的复述言语,再创造言语是对言语进行再命名,重构言语是施为性的。一个真正的言语阐释者既应是记述性的,更应是施为性的,应将记述和施为密切结合起来。这种言语阐释的理论运用在文学领域中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阐释和批评理论,以希利斯·米勒为代表。米勒把这种新的批评理论命名为“阅读的伦理学”。
文学行为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文学所做的事也就是文学活动制作的作品会促成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