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6)
2014-04-07 01:15
导读: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
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只能出现在前加“没有(+这么)”句式中,否则就不能带“
过”(参见2.3)。
3.3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参见2.5),所带的“了”从出现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动态助词“了”
,但到底是语气助词(了(,2))还是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现代汉
语八百词》认为,“形+了”中的“了”多数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 2)
”,但同时又说,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2)”。(14)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是
否“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图才能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缺少
形式标志。因此,我们暂时倾向于把“形+了”中的“了”看成是“了(,1 2)”,这样处理也许更稳妥些。
相对来说,把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语气助词“了(,2)”就容易一些。因为
这时的句末“了”与“太”构成“太……了”格式,表示对某种性质的程度进行夸张性的强调,“了”不表
示性状的变化,只是加重感叹等语气的表达。不过,这种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鲜了”“你最傻了”“老赵最土了”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所谓只能出
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是相对于能带“了、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而言的
,事实上有些能出现在“形+了”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这类形容词我们算在“形+了”之列,因为两种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样的,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我们考察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所以形容词带“了(,1 2)”优先于带“了(,1)”。
3.4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见于口语中,如“慌了手脚”“厚着脸皮”“没轻闲
过一天”“天晴起来了”等等。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是来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形容词(参见2.7),并
且除“恩爱”“浩荡”等个别的以外,都不能重叠。此外,能带“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基本上都
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
3.5 调查结果表明,在1360个形容词中:
(1)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起来(下去/下来)”的有560个,占41.18%。
(2)只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有110个,占8.09%。
(3)只能带语气助词“了(,2)”的有292个,占21.47%。
(4)不能带任何一个动态助词(包括“起来/下去/下来”),也不能带句末“了”的,有398个,占29.
26%。
(5)形容词与动态助词的组合能力依次是:带“了(,1)”(占34.85%)>带“过”(占24.34%)>带“起
来”(包括“下去/下来”)(占14.34%)>带“着”(占3.38%)。
3.6 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有两种明确而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
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词性(见0.2之(2))。另一种观点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
词带动态助词就变成了动词(见0.2之(3))。究竟哪一种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数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够反映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1.1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若加上8.09%的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形容词,就有49.27%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这样看来,把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都看成是动词,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处理成形、动兼类,就有困难了。否则,兼类数太大(即使除去8.09%能带“了(,1 2)”的形容词,也还有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