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2)
2014-04-16 01:01
导读:表示姓氏,读jiǎ。 后来由于有了“价(jià@③)字,才分担了“价钱”这一义项。 3.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如“食
表示姓氏,读jiǎ。
后来由于有了“价(jià@③)字,才分担了“价钱”这一义项。
3.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
”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射”在用于古代钟名时,读yì。
例△噌@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kuǎn@⑤坎镗@⑥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苏轼《石钟山记》)
在用作草名时,读yè。
例△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荀子·劝学》)
“房”在作古宫名时,读páng。
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
4.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读音也较为特殊。如“大宛”是古西域的国名,“宛”
则读作yuān。
例△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汉书·张骞传》)
“可汗”,是对古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呼,读kèhán。
例△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氏”,汉代西域有大月氏、小月氏。“氏”读zhī。
例△(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史记·大宛列传》)
又如汉代对匈奴王后称“阏氏”,“氏”读zhī。
例△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汉语某些字词异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读”所致。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
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
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这种现象,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类:
1.有的字词的不同含义,是用不同的读音来加以区分的。如“殷”字,在表示“众多”、“富裕”、“
深厚”等意思时,读yīn。
例△刘璋@⑩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
△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宗臣《报刘一丈书》)
当其表示“震动”的意思时,读作yìn。
例△熊咆龙吟殷岩泉,lì@⑦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表示“赤黑色”时,则读Yān。
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左传·成公二年》)
再如“恶”字,在表示“罪过”、“凶恶”、“坏人”等意思时,读è。
例△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
《论积贮疏》)
△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苞《狱中杂记》)
当表示“讨厌”、“憎恨”等意思时,读wù。
例△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黄宗羲《原君》)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
而当表示“怎”、“如何”等意思时,则读wù。
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2.有的字词的不同词性,也是靠不同的读音来予以区分的。这里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名词改换为动词时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所造成的不同读音。譬如:
“王”字在充当名词时,表示“帝王”、“诸侯王”的意思,就读wáng。
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