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1)(2)
2014-05-20 02:32
导读:由于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解释和分析自然语言的规则和意义就只能靠自然语言本身,这就会造成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自身解释内部循环
由于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解释和分析自然语言的规则和意义就只能靠自然语言本身,这就会造成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自身解释内部循环是指:在一个自然语言系统中,如果充分系联各种定义和解释,最终会出现被定义项出现在定义项中。这种内部循环是违反形式逻辑和公理系统的,但在自然语言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自然语言中的某些语符看成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另一些语符看成是元语言中的语符,我们似乎可以用元语言中的语符来定义或解释对象语言中的语符,如表1。
表1 元语言因子对对象语言的解释对象语言 元语言 元语言 …… 元语言
因子1 因子2 因子n
人 动物 会语言 …… ……
树 非动物 生物 …… ……
狗 动物 不会语言 …… ……
杀 引起 死 …… ……
从理论上说,我们似乎可以给每个对象语言中的语符一个完美的元语言定义,一个语符不过是一束元语言因子的集合,但是这里的实质是容易看出来的,这只不过在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间建立了一套对应关系。拿表中对象语言的“人”来说,可以定义成“动物、有语言”,但“动物、有语言”这些元语言成分,并没有得到解释,如果再以汉语中的其他成分来定义“动物、有语言”,最终会进入内部循环。如果把自然语言中的规则分成对象语言规则和元语言规则,那么元语言规则通过什么解释?也会出现规则解释的内部循环。
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性可以在词典释义中观察到,比如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所作的解释: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
上:位置在高处的
下:位置在低处的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否:表示不同意
是:对,正确
对:相合,正确,正常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正确:符合事实
符合:相合
以上定义均存在间接循环。通过系联很容易观察到间接循环本质上也是直接循环。比如上面第一对实例,“高”的定义项中有“上、下”这两个词,把这两个词的定义代入“高”的定义,就有: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高:从位置在低处向位置在高处距离大
通过这种代入,可以发现定义中包含了“高”这样的被定义项。
被定义项和定义之间的根本关系就是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间的关系,既然词典中可以找到大量被定义项被包含在定义项中的实例,说明词典不能有效地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或者说词典中包含了自然语言解释的内部循环。语法手册的道理在这方面和词典一样,也包含了自然语言规则在解释上的内部循环。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生成语义学派曾经想把自然语言语句的解释基础建立在语义表达式上,并进一步通过词项分解(lexical decomposition)来描述语义表达式[2],认为下面语句的语义表达式是相同的:
(1)John killed Bill
(2)John caused Bill to die
(3)John caused Bill to become dead
(4)John caased Bill to become not alive
麦考莱(McCawley)的做法实际上也涉及到了元语言问题,因为哪些词项不可以分解,哪些词项可以分解,本质上是在规定对象语言和元语言。我们可以把以上各句的元语言解释过程表述如下表2。
表2 元语言解释对象语言的过程对象语言 元语言描写方式
kill cause to die
die become dead
dead not alive这里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关系是有层次的,kill只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所以只在对象语言一栏中出现, die和dead既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也是元语言中的语符,所以在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栏中都出现,alive、 cause、become、to则都只是元语言,只在元语言一栏中出现。类似alive这样的元语言语符,怎样解释和定义?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查阅《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就会发现alive的解释是not dead,这里又出现了内部循环。可见,生成语义学的语义表达式建立在哪个语义层面上,用哪些语符作语义表达式,哪些语符可以分解,哪些不可以分解,都不能回避内部循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