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华文文学刍议(2)
2014-05-31 01:09
导读: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连、彼此呼应的。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一是《新语丝》正在朝成为国际网站的方向发展,其读者有1/3左右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连、彼此呼应的。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一是《新语丝》正在朝成为国际网站的方向发展,其读者有1/3左右来自中国大陆。美国的阿瑟、亦歌,北京的老猫、洪亮,上海的一华,天津的Sunny,长沙的Dove,哈尔滨的叶振宪等都对它的建设颇有贡献。二是2000年初,都会报(CityMedia)与热巢网(CityHot)共同主办"当代华人极短篇大展暨线上征文比赛",通过自身和网络同学会(CityFamily)共三个网站同时展出台湾、大陆和香港两岸三地的作品,并进行征文比赛。相关网址为。时至今日,赛伯空间虽然还没有可以和屈子、"李-杜"、鲁迅等文化巨人比肩的大师,但已是新秀迭出、"星光灿烂"。这些人甚至以其成就吸引了精明的书商,通过网络文学的印刷版将自己的光辉投射到赛伯空间之外。反向的运动是传统华文作家纷纷上网,借助于网络的国际互联使自己拥有"世界性"。上述双向运动同样发生在评论界,其结果是横跨现实空间与赛伯空间的华文文学世界的形成。
若想让网络成为文学新家园,不仅文学主体要上网,而且文学对象也要上网。文学对象上网至少包括三种含义:其一,描写对象上网,或者说,文学主体在网上可以找到创作素材。其二,奉献对象上网,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找到受众、觅得知音。其三,师法对象上网,亦即形成一支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创作队伍,并有可供学习的范作、可供遵循的惯例。因此,文学在网络上的繁荣有赖于网民队伍的扩大。可喜的是:网民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时至今日,网络化的华文文学已经拥有自己的读者群。比起传统文学的读者来,他们更富有参预精神,更强烈地追求精神自由,更不甘于为现实世界所束缚。"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已难以形容他们在网上漫游的速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也无法概括他们的冲浪精神。正是这些读者以旺盛的需求呼唤着文学创作的推陈出新,并且为这种推陈出新提供强大的预备队。当然,没有必要过分夸大网民读者与传统读者之间的区别。事实上,由于传统作品"上网"和网络文学"下网"的缘故,二者的区别正在缩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作为平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繁荣离不开网络商的支持。近年来,网络商与文学界的互动日益频繁,文学站点亦有不少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例如,在海外,《花招》成了公司,兼顾服饰、饮食、保健、理财、美容、旅游;在国内,喻汉文将"黄金书屋"(。曾被评为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个人主页之一)卖给了门户网站多米来。在文学网站成长过程中,文心与商机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关系到网络华文文学的命运。1996年底,《新语丝》面临着被商业公司"亚美网络"吞并的危险。这种外部威胁导致了内部分裂:《新语丝》的创办人方舟子毅然决然地在纽约正式将它注册成非赢利机构,另一些人却因此退出《新语丝》,去为亚美网络办《国风》。 自那时以来,方舟子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有效地避免了商业网站"烧钱"的通病。目前,该网站有两个镜像站点(国际版20世纪国际汉学的趋势与偏向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