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辞赋创作活动中对言意关系的反省思考(1)(3)

2014-06-01 01:17
导读:庾敳“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妙答,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欣赏。一是这种句型及其所反映的“守中”的姿态,有其古典来源,是对最大限度地占据主体空间

庾敳“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妙答,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欣赏。一是这种句型及其所反映的“守中”的姿态,有其古典来源,是对最大限度地占据主体空间的一种表达方式。明代王世懋评曰:“此从《庄子》得来。” 25 蜂屋邦夫也指出,这一表达是“模仿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或者‘非言非默’(同书《则阳》)等等庄子流派的态度” 26 。既然主体的自由度显得没有拘限,那么获取“意”的饱满则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二是这种从容于两端之间的智慧,富于玄学的感性趣味。汤用彤曾精要地指出:“魏晋时,中国人之思想方式亦异于印度人之思想方式,玄学家追求超世之理想,而仍合现实的与理想的为一。”27作为正始名士清谈要目之一,是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讨论,其中最称“精密”和最有时代意义的看法是王弼提出的: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邵《王弼传》)
这一“圣人观”是其本末体用之学的组成,也体现魏晋性情论的新趋向28。这里的“圣人”其实正是做到了在“茂于人”与“同于人”之间的平衡,是超越与平凡的统一。就其“茂于人”的地方看,即能体冲和之道,以无为心,得性之正;就其“同于人”的地方看,则感物而有应,应物则有喜怒哀乐种种之情。如果仅从“茂于人”的极至来定位,则“圣人”必是纯任天理而无情。而王弼突破“圣人无情”论,主张圣人有情,他特别不满于当时“圣人无情”论的这种视点:“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29肯定“圣人”有情而应物,这一玄学建树甚具感性特质。“应物而无累于物”正是达到了一种体用本末的统一,也是性与情的贯通30。如果用富于空间感的表述来说,也正是在神明与人情之间,在空灵与实有之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王弼的玄学体系中,“圣人”观的建构,是对理想人格的表述,对社会的思维方式、人生理念等所产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由于圣人“应物”这一富于人情味的特质,经过玄学的提炼而得到了高度肯定,这也成为此后文学上性情并重等意识的新的思想起点。从这一思想史演进的逻辑进程中,也更能理解庾敳的“在有意无意之间”所指示的文学的表现容量。
三是给予语言表述的功能以更大的生机。庾亮的提问,其实是对《意赋》何以言传这一问题的质疑。庾敳“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聪明”之答 31 ,从理论上看,则既可打消“言不尽意”之虑,又可打消“废言”之虑,反而是对语言捕捉“意”的功能的一种积极肯定。对于言与意的配合形态,在魏晋时期也是备受感知的一个话题。这与玄学思辨的带动和文学意识的自觉有关。《世说新语》中就有不少的事例可资说明。如欣赏得意忘言的有:
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刘孝标注引《高坐别传》曰:“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言语》)
这类“神领意得,顿在言前”的表现,效法的是庄子式的“心意自得”。再如欣赏言约意丰的有: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文学》)
从阮孚的读后感中,不难看出郭璞八字诗句的朴茂意趣。再如欣赏言意相得的有:
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作)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文学》) 潘、乐的成功合作,恰可说明一种言意相得之状。下例亦是对这种状态的叹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文学》)
情文相称之极,乃至有情文相生之感了。无论言语以简约或繁复之态以达意,都旁及言者的表达力问题,《世说新语》中所记对“能言人”的赏爱,也透露出这个时代哲学与文学取向的某种气息:
上一篇: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