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上)(1)(2)
2014-06-02 01:11
导读:随着句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动词组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7,8])的提出,我们有必要对Williams原有的界定作适当的修正。根据动词组内主
随着句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动词组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7,8])的提出,我们有必要对Williams原有的界定作适当的修正。根据动词组内主语假说,所有的论元主语都在VP之内基础生成,都在VP之内接受论旨角色的指派;IP的指示语位置只不过是主语移位后的落点位置,并不能接受论旨角色指派。该假说为论旨角色的指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解释:动词的所有论元,包括内论元与外论元,都源自VP内部,各自都在VP内有一个接受论旨角色指派的基础位置。因为同在一个动词的最大投射之内基础生成,内、外论元与动词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必然都是局域性的(local)。如果接受动词组内主语假说,动词最大投射便不再适合担当划分内、外论元的分界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深层结构位置上的差异会因此而消失,只不过界线有了改变而已,即外论元在VP的指示语位置基础生成,而内论元在V的补足语(complement)位置上基础生成。用树形图表示,例2)a、2)b的结构表达式分别为例3)a、3)b: 3)a IP b. IP
Spec I' Spec I'
I VP I VP
Spec V' V'
V V NP
John[,i] -ed t[,i] sing John[,i] -ed arrive t[,i] 从3)可以看出,非作格动词sing只有外论元,没有内论元,句子主语由外论元充当;而非宾格动词arrive只有内论元,没有外论元,句子主语由内论元充当。
因为深层语义结构上的差异,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在表层句法结构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不同之处。人们因而将这些句法特征视为区分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诊断句式。其中,文献中提到较多的有如下一些:
(一)非人称被动句(impersonal passive) 在一些语言(如丹麦语)中,非宾格动词不允许被动化;相反,非作格动词允许有非人称被动式[1,9]。
(二)助动词的选择(auxiliary selection) 在法语、德语等语言中,非宾格动词选择与英语BE(是)相当的助动词,而非作格动词选择与英语HAVE(有)相当的助动词[1,3,10]。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结果式结构(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在英语中,表结果的词语语义上指向及物动词的宾语,而不指向主语。非宾格动词的主语由于实际上是动词的深层宾语,因而可以带结果补语;相反,非作格动词不能直接带结果补语[10,11]。
(四)过去分词名词修饰语(prenominal perfect participles)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可以充当直接宾语相应名词组的定语修饰成分。非宾格动词可以转化为类似的形容词形式,而非作格动词则不允许有相同用法[9,10]。
(五)ne-附着化(ne-cliticization) 在意大利语中,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可以通过一个指代性的附着语素ne依附在动词中心词上。同样的操作适用于非宾格动词,但不适用于非作格动词[3,10]。
并不是上述各项诊断式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一些语法学家曾对个别诊断式的有效性和普遍性提出过质疑,但对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本质差别似乎已达成了共识。普遍认同的是,非作格动词的独论元具有施事的性质,句法上与及物动词的主语相似;相比之下,非宾格动词的独论元虽然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但是句法上与及物动词的宾语相似;语义上该论元表示的是一个经过状态或者位置变化的参与者,因此所带的论旨角色为受事或客体。
三 显性非宾格动词现象
早些时候,人们研究非宾格动词时所关注的焦点是一些不及物动词的唯一论元虽然与及物动词的主语有着同样的句法位置,但所具有的属性跟宾语的却一样。随后的研究发现,在某些被确认了的非宾格动词结构中动词的唯一论元不仅表现出与宾语相同的特征,而且表现形式也与及物动词的宾语一样。Burzio观察到,在意大利语中非宾格动词的独论元可以出现在直接宾语的表层结构位置上[3] p21-23。例如,以下4)中动词arrivare(arrive)的论元可以有动词前和动词后两个结构位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a. Molti esperti arriveranno b. Arriveranno molti esperti